蚂蚁为什么搬螳螂的尸体

蚂蚁为什么搬螳螂的尸体,第1张

蚂蚁为什么搬螳螂的尸体 螳螂身体内的铁线虫,是控制了螳螂的神经吗?螳螂才跑河里自杀的?

铁线虫是螳螂的“第一杀手”,这是因为铁线虫特别喜欢寄生在大型节肢动物体内,而螳螂就是大型节肢动物的代表之一,并且一旦被铁线虫感染的螳螂,无论多么凶猛,也只有死路一条。

在铁线虫寄生在螳螂体内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铁线虫能够控制螳螂跳入水中,这是铁线虫寄生的最后一步,也是螳螂生命的终结。

那么,铁线虫是如何 *** 控螳螂的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铁线虫是如何跑到螳螂体内的?相信许多小伙伴都看过一部名为《铁线虫入侵》的电影,在电影中,铁线虫疯狂地在人类之中寄生,并且无一例外的都会支配着宿主跳入水中,之后,宿主暴毙,铁线虫逃之夭夭。

而在现实中,铁线虫确实能够寄生在人体内,不过,这个现象非常的少见。

据统计,在我国从1978年到2000年,12年间,一共有18例被铁线虫感染的记录。

而被感染的方式主要是:喝了带有铁线虫虫卵的水或者生吃了带有虫卵的昆虫;而且最关键的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都没有针对铁线虫感染的治疗方案,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喝野外的生水(尤其是在水中看到昆虫的尸体时),也不要生吃昆虫。

当然,螳螂作为一种肉食性昆虫,它们不需要单独地喝水(靠猎物的体液就足够了),所以铁线虫感染螳螂的方式与感染人有很大的不同。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铁线虫感染螳螂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吃了带有铁线虫卵的昆虫,毕竟螳螂是肉食性昆虫,它在昆虫中的食物链等级较高,比如石蛾就是铁线虫的主要寄主之一,不过,通常二者是相安无事的,但是当石蛾被螳螂捕食后,铁线虫进入螳螂体内就开始肆虐起来了;第二种是铁线虫自己钻入螳螂体内的。

铁线虫虽然大都生活在水中,但是一部分的铁线虫会生活在潮湿的草地中,当螳螂出现在这种环境中静静地等待猎物时,它自己都没想到,腹部下面有一条短短的铁线虫幼虫正在虎视眈眈。

铁线虫的幼虫吻部是可伸缩且上面带有刺的,这种结构非常的利于它们钻入宿主体内,而且由于此时的幼虫只有几毫米,所以它们即使钻入螳螂的腹中,螳螂也毫无察觉。

因此,直接钻入体内和被动进入(被吃进去),是铁线虫感染螳螂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铁线虫感染其他节肢动物的主要方式。

在我们常见的节肢动物中,最容易被铁线虫寄生的有两种:螳螂和蟋蟀。

铁线虫是如何 *** 控螳螂的?铁线虫的幼虫或者卵只有毫米级别,它们进入螳螂体内后,先是以螳螂消化的食物为食,随着体型慢慢的增大,它们开始慢慢的占据螳螂的整个腹部,此时,螳螂的进食和捕猎能力下降。

没有足够的食物,铁线虫就会开始消化螳螂腹部的各种器官和组织。

但是,此时的螳螂依然还活着,只不过,它的翅膀由于缺乏营养,变得不再翠绿,反而会变得枯黄,上面还会多一些锈迹。

之后,铁线虫基本离成年也就不远了,此时的铁线虫由最初的几毫米成长为几十厘米。

接下来就是寻找水源了,因为铁线虫的成虫必须要在水中才能交配繁殖以及生存。

这个时候,才是铁线虫控制螳螂的时候。

首先,铁线虫需要控制螳螂寻找水源,它们的方法就是通过几乎装满螳螂整个内部的身体蠕动来达到控制螳螂的目的,而不是通过控制螳螂的神经。

而且科学家们仔细的研究了被铁线虫寄生后期的螳螂,发现螳螂体内有多个关于视觉的蛋白质基因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只有在被铁线虫感染后的螳螂才能发现,而且必须是在铁线虫生长的后期才会出现。

这也就解释了铁线虫在螳螂体内没有视觉,它们是如何控制螳螂找到外界的水源地。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和观察发现,被铁线虫寄生后的螳螂,在白天出现在阳光直射的马路上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而且这些螳螂有明显的向水源移动的倾向。

因此,铁线虫在螳螂体内是通过变异的视觉蛋白来获取外界的信息,而在阳光下,反光较强的地方通常就是水源。

此时的铁线虫再通过蠕动身体来控制螳螂,最终跳入水中,当然也有失误的时候,比如把反光的马路看成了水,在上面被车压死或者活活的晒死。

总结铁线虫之所以被称为螳螂的第一杀手,是因为它们主要的宿主之一就是螳螂。

而且一旦被寄生后,螳螂只能被动地接受着铁线虫在体内慢慢长大的事实,而且一旦铁线虫长成之后,它们就会改变螳螂的视觉基因,从而把螳螂的眼睛当成自己的眼,之后再通过在螳螂体内蠕动来控制螳螂的方向,而方向的锁定是根据视野中反光性较强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大概率是水。

之后,铁线虫从螳螂的腹部破肚而出,留下螳螂一具空壳。

而铁线虫进入水中后会寻找异性再次繁殖,它们的后代会像亲一代一样,用各种方法再次进入宿主的体内。

铁线虫分泌一种神经激素,它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并且造成其紊乱,让宿主感觉非常缺水口渴,于是宿主就会去寻找水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561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