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千叶书院约祝秀老师,今天我来回答宫刑对司马迁与《史记》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
记得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经典论述,原文是这样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然后,我要在这一段的结束,加上一句:司马迁因受宫刑,乃有《史记》。
司马迁忍辱负重,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史记》,鲁迅赞叹:“史家之绝唱,无韵于离骚”。
以下就说说宫刑给司马迁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与耻辱,又是什么信念让司马迁有勇气直面如此人生磨难。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后,出生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岁能诵古文;二十岁,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二十五岁,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二十八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写一部通史。
如果没有那场“李陵之祸”,司马迁应该是妥妥地子承父业,妥妥地成为一名四平八稳的当代史官。
但人生没有如果,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李陵之祸”。
“李陵之祸”可以说是司马迁人生命运的转折点,既深深地伤害了司马迁,从另一个角度又奇迹般地成就了司马迁。
”李陵之祸”是这样的: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派李广利带骑兵三万出征匈奴。
汉武帝在武台召见李陵,令他为李广利军监护辎重。
后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一万多匈奴,后因敌我悬殊太大,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d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很愤怒。
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前几天都在夸李陵英勇,现在却落井下石,纷纷指责李陵,夸大他的罪名,十足的变色龙。
当汉武帝问司马迁看法时,司马迁也不过是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说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仗义,对人谦虚礼让,爱护士兵,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不料汉武帝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在牢中,司马迁被严刑审讯,肉体、精神倍受折磨。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不过是个两袖清风的文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只好受“腐刑”。
“腐刑”其实是“酷刑”对人造成双重伤害,既摧残人的肉体、精神,也极大地侮辱、践踏人的人格尊严。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写出了他的痛苦与悲愤,他之所以活着,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史记》这是他的人生使命。
在《报任安书》书中,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如果自己此刻死掉,其实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
他想到了那些历经磨难和苍桑的古人: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想到他们曾经所受的屈辱以及后来取得的让世人羡慕的成就,他有了信念和力量。
不怨,不恨,不怕、不惧。
我要活下去,我要完成《史记》,只要完成了《史记》,此生无憾。
于是,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砥砺前行。
“李陵事件”是司马迁人生的转折点,对司马迁个人影响重大。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司马迁原先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妥妥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公务员,受人尊重。
但宫刑之后,他被体制开除了,他变成了太监,身份变了,性别变了,不是文化人,不是士大夫,甚至不是男人,万人唾弃、厌弃、鄙视,每天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彻彻底底成了一个另类。
第二方面:奇耻大辱。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这样写道:“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宫刑这样的刑法简直让司马迁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生不如死。
第三方面:双重伤害。
司马迁德才兼备,但造物弄人,李陵之祸让他身心受伤,受挫,这双重伤害让司马迁对社会、人生、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变得更理性,更客观,更包容,更通透,更有人生格局。
总而言之,没有宫刑或许就不会有《史记》。
这是一部用生命的血泪与苍桑去写作的史书。
司马迁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的胸怀是屈辱撑大的,人的格局是胸怀成就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生正道是苍桑。
司马迁的《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是司马迁在受了宫刑的情况下忍辱完成的,如果没有未完成的巜史记》,司马迁也许不会苟活于世,他是为了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光宗耀祖。
司马迁是正直之人,忠心之人。
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匈奴,李陵为副将。
李陵被匈奴重兵包围,李陵奋力拼杀,最后终因寡不敌众,援兵未到,投降了匈奴,史称“李陵事件”,消息传回朝庭时,群臣对李陵的行为进行了讽刺和唾骂,只有司马迁仗义直言,为李陵说好话,为李陵作正面辨护,说李陵对士兵好,孝敬父母,李陵可能是假投降,汉武帝本来对李陵的投降就很生气,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解,等于是火上加油,再者,李广利是汉武帝宠爱的李贵妃的哥哥,难道不怪李陵怪李广利吗?这显然令汉武帝不爽,把他判了死罪。
据汉朝律令,对死罪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钱赎罪,司马迁拿不出这些钱,同僚也没有帮助他的,另一种就是受宫刑。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接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
从此,司马迀的身心受到了极大影响,虽然还为官,但士人阶层已经不接纳他。
司马迁开始小心翼翼,领教了朝庭的厉害,领教了杀人不见血的宫刑的威力,不能随意说话,所以,当任安被诬陷,朝庭要治罪于他,想让司马迀为他解围,他只是写了巜报任安书》,没有再敢为任安说好话。
《史记》的记载比较公正,少了些歌颂,这也是宫刑带来的影响,在作品中寄托了他的愤恨不平,所以史记被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