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传统文化学校

创建传统文化学校,第1张

创建传统文化学校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对此,你怎么看?

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理解并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奋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用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提倡国学经典进课堂。

国学经典进课堂 ,潜移默化润人心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书香校园,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国学经典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教育之现实、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中,使其达到滋养人灵魂的目的。

现代的教育教学体系更注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方面相对薄弱,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对现行教育的有力补充。

将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形式与方法也是关键。

笔者认为,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必要坚持创新其形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地渗入学生心灵。

尤其应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资源,提倡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把这一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和对学生日常的管理中,滋养学生的精神文化层面,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好的行为方式也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们有意识的学习经典文化,教会学生运用经典,学习做人的道理,达到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坚持以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品质,让学生们懂得感恩父母,尊敬师长。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亳州经验,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早在2015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为孩子打好人生底色”为题,报道了亳州的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

该报道从蒙城县一小学的一次语文考试入手,提出了“连我们大人都不太了解的内容怎么就进了小学的考卷?”这样的疑问。

最终,央视记者通过对亳州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的深入采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学经典进课堂,看上去有点难,而且孩子们读的时候可能也不太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国学经典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诵读经典,打牢国学根底,既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在潜移默化当中让核心价值观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亳州的国学经典教育普遍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载体,形成了人人自觉,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的良好氛围,通过亳州经验,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感想及反思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因为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增长文化知识和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提升文化品位,丰厚文化底蕴,锻铸自己的文化品格。

国学经典进课堂,看上去有点难,而且孩子们读的时候可能也不太懂得其中的意思,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国学经典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诵读经典,打牢国学根底,既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在潜移默化当中让核心价值观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应该强调一下,我们弘扬的应该是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提倡开设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鱼龙混杂,良莠参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制度的遗毒,早已被历史证明是有害的传统文化的东西,应该坚决摒除。

而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等思想则可以传承弘扬。

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则更应该慎之又慎,必须保证传承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像前几年风靡一时的所谓国学《弟子规》,走进课堂,甚至要求中小学生人人会诵,牢记在心,并且付诸行动。

殊不知,其中的等级尊卑,现代社会中几人能适应?果真施行,真是历史的倒退。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继承弘扬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不喜请勿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492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