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七一华源新校址位于汉口中山大道1443号。
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创办于1971年,其前身为三元里小学,初为完中,1981年改为单设初中。
当时,学校占地面积一共只有11亩,一座四层教学楼和一座三层民房式教学楼非常破旧。
全校仅20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70多人。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现在校园面积扩展至15480平方米,新建教学楼、综合楼面积11775平方米,运动场7191平方米,草坪花坛4536平方米,拥有了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微机房、语音室、多功能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实验室、气象站、天文台、室内游泳馆、室内体育馆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目前,学校发展为60个班的规模,在校学生3375人,教职工186人,其中,高级教师89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区专家7人,市区学科带头人21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年至1984年。
重点抓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全面打基础,奋斗目标是摘掉落后学校的帽子。
84年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现场会,从此摘掉了落后学校的帽子。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
侧重教育教学尤其是教材教法改革,目标是进入武汉市先进学校的行列。
1986年学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学校,从而实现了既定目标。
第三阶段,1988年至1991年。
实行学校整体改革,以实施“四制改革”为主线,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是向武汉市第一流学校迈进,1991年被省教委命名为“湖北省教改实验初中”。
第四阶段,1992年至2000年。
重点实施创新工程,更新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9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先进学校”; 1996年被评为省、市电化教育先进学校;1997年被评为“省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99年被确定为“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
第五阶段,2001年起,实施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确立“以人为本,主体发展,依法治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追求“高质量、第一流、有特色、现代化、示范性”的办学目标。
实行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实施主体教育和旨在打造名师、名校、名校长的“三名工程”;不断深化以构建主体教育教学模式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启动“新课标,新课改”,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市区前列。
学校通过了市级督导评估,成为“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示范学校”。
办学体制改革,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1998年底,学校被武汉市教委批准为首批改制校之一,依托并入的原沈阳路小学创办了“公办民助”性质的“武汉市七一分校”,改制八年后,学校在硬件建设,各项改革尤其是促进江岸义务教育均衡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作出突出贡献。
2006年以来,根据教育部、省、市关于规范改制校精神,学校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创办并规范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将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多年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管理抓质量,以管理树品牌,以管理谋发展。
实行严格科学的管理是我校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
从学校的宏观发展规划,到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管理工作必须先行而且渗透到每个环节之中。
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依法、依规治校;形成科学系统的目标、组织、过程、民主、制度等管理模式;实行制度无情管理和情感教育驱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动态中实施管理,适时拟定重点,选准突破口,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力争形成文化层面的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等他律内容,变为师生自律的内容,努力提升管理层次。
目前,学校正以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完备优美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响誉三镇。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绿色学校”、“市文明单位”、“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省综合办学实力50强学校(武汉市初中第一名)”、“省教科研50强学校”, 正努力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示范学校。
学校连年中考成绩稳居市区前列,学科竞赛独领风骚,在全国数理化竞赛中,连续蝉联全省第一,2001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奖1930项,省级奖967项,市级奖4817项。
教师的优质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等获国家级奖69项,省级奖75项,市级奖210项,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42篇。
“九五”以来,学校结题市级以上科研课题九个,其中,一个达国家级水平,两个获得省级成果奖,一个获得市科技发明奖。
武汉育才小学怎么样?有没有谁能具体的说一下啊?我很急需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