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遗憾,也有庆幸。
之所以遗憾是因为孩子总会有美中不足,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
首先说一下孩子的情况:孩子现在初一,大体来说,语文数学英语还能算得上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但孩子的潜意识里,总认为语文是他的弱项课,英语数学是他比较自信的科目。
从对孩子以及他同学的观察,他们班学习比较好的,科目均衡发展的同学几乎每次考试都会遭遇某门科目的“滑铁卢”:总会有一门发挥失误的科目,要不是语文,要不是数学,要不就是英语。
而且,某一门课失误,一定会有其他科目作为拯救科目,可以让孩子的考试名次不至于退步严重。
比如孩子这次期末考试,他最怵头的语文居然成为了他学习名次的拯救科目,几乎考到了班级第一的位置。
而他最自信的数学遭遇“”滑铁卢”,但所幸的是他的英语和语文都比较出色,使的孩子名次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所以,拿到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孩子各科目成绩的“”跷跷板效应”总让我倍感遗憾,经常就会想象一下如果有一门科目不失误该有多好!如果几科都超常或正常发挥该有多好!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考试科目的“跷跷板效应”,我想应该与孩子的心态(比如胜骄败馁,一门课考好了,难免心态就有放松现象),还有孩子阶段性科目偏重(某个阶段过份偏重某门课程,导致其他课程出现知识盲点)有关。
以上是遗憾的一面,再来说一下值得庆幸的一面。
每次分析孩子考试失误的科目,总会从其中发现孩子的不少阶段性学习问题。
从这个层面讲,孩子考失败了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种失败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未雨绸缪,及时介入,及时调整学习方法,针对孩子的弱点查漏补缺。
毕竟,问题只有把它彻底暴露出来才更好解决。
从这个层面讲,孩子阶段性考差了是“危”也是“机”,对于孩子的阶段性失败,家长需要转换思路。
我的观点和做法是:家长为孩子设置一个可以接受的名次底线,比如我给孩子设置的是班级10名以内(也可以15名,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只要始终保持在这个名次内,证明孩子的学习还在可控之内,家长就不必对于某次考试失败过于焦虑介怀,也不要过多指责孩子。
家长最需要做的是针对孩子的的考试失误,帮助孩子总结反思,一起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身体力行教给孩子应对失败的最好态度。
以上,供参考。
四年级,英语满分,数学满分,语文99,班级第一,年级第三。
老母亲很是欣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