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宝鸡人,比你爸小的亲弟弟,也就是官方的叔叔,在我们哪里也叫“爸”,但要加在家的排行,比如三爸,四爸。
他们的媳妇,我们就叫nia nia。
比你爸大的亲哥哥,也就是官方的伯伯,在我们哪里叫bei,也要在前面加排行,比如大bei,二bei。
他们的媳妇,我们就叫妈,也要加排行,大妈,二妈。
如果和你爸不是亲兄弟,在前面加名字,比如国庆爸,国庆bei,冬梅nia,冬梅妈。
这个一定要分清,不然别人会认为你不懂事。
“nia nia”,是宝鸡方言“娘娘”读转了音的谐音字,而非标准普通话娘娘的读音。
本是娘娘,为啥音成了“nia nia”?皆因宝鸡人说话、咬字口音重,把有些汉字读转了音所致。
作为西府人,在我看来,宝鸡方言极富地域特色,其主要特点是,语音语调是因人因事因环境氛围的不同而以不同的简捷明快的语言来表达。
能用最少的字说明的事,绝不再多用一个字。
“娘娘”就是很好的例证。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娘娘”是专指人的,而且是专指女性长辈。
通常情况下,若说一个“娘”(音nia),是指自己的娘。
比如我“娘”(即我娘)如何如何了;若说“我娘娘”,那就是说我婶婶。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人与事、不同的地点场合,一句“娘娘”还含有其他不同的意思。
一是喜欢。
如见到人家的月子娃,会情不自禁地说一句:“娘娘,你看这碎娃长得心疼的”;二是惊喜。
比如看到谁家娃找的对象或娶的媳妇好看、漂亮,就会来一句:“娘娘,你把仙女闹下了”;三是赞叹。
多为女性之间的赞赏。
如看见同伴穿了件新衣服,就会来一句,“娘娘,看你今个穿得漂的(漂亮好看)”;四是惊诧。
形容别人事情办得出乎意料的好,会以诧异的口气说一句:“娘娘,你把事弄得这么嫽”;五是害怕。
身处险境或看到血腥场面时,就会惊慌失措地说一句:“娘娘,快把人吓死了”;六是淡定。
遇到牵扯不到自己的人和事,有时也会来一句:“娘娘,我还有个忙事哩,先走了。
” 在宝鸡方言中,因为说话、咬字口音重,把有些汉字读转了音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出”字读成“吃”字;“坐”字读成“挫”字。
普通话的“你坐下”,宝鸡方言便成了“你挫哈”。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笑话:一天早饭后,市公安局局长给一个分局的值班室打电话,想了解分局领导在岗情况。
正好是一名西府籍民警值班,电话接通后,市局局长说,“找你们局长”,电话里传来了“局长吃去了”的回答;市局局长说,“那找你们政委”,电话那头的回答是,“政委也吃去了”;市局局长说,“那就找你们副局长接电话吧”,岂料,电话里传来的是,“副局长也一块吃去了”的声音。
市局局长就很纳闷,心想,刚吃过早饭,这才九点多,怎么又吃去了?就有点生气,随即拨通了该分局局长的手机,一问才知道,上班后分局的几位领导一同去一个派出所参加活动了。
这才明白,那位值班民警是把“出”去了说成了“吃”去了。
这就是因为方言造成的笑话和尴尬。
□千河 2019年6月30日《西安晚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