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的学校 小学感恩教育

有特色的学校 小学感恩教育,第1张

有特色的学校 小学感恩教育 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闫艳红 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

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习惯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

因此学校将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在。

三、活动时间:2011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四、实施步骤:(一)宣传动员阶段1、班级制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举行“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班会时举行)。

3、围绕“感恩”主题召开班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

4、以感恩为主体进行一次手抄报评比。

(10月底完成)5、班级滚动播放感恩歌曲、诗文。

(推荐歌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春天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常回家看看》等)(二)开展五个“感谢”系列教育活动1、感谢父母养育我。

(1)组织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a、每天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等。

4

小学生给学校交的感恩教育通讯稿大家对于学校的感恩教育有何看法?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题记:不要将感恩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作为一个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感恩教育”在小学可以开展。

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

首先,说说教育。

在我们国家,只要一项事物作为了“教育”的内容,往往都会流于形式。

流于形式就会费时费力还没有效果。

感恩,是靠用心去体会,是心与心交流的结果,是人性本来就有的。

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这个“人性”,靠流于形式的教育是很难找回来的。

那为什么我又认为在小学有必要呢?人的价值观在六岁左右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

按道理来说,感恩教育应该是父母最重要工作之一。

但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接受学校以外的影响比较少。

学校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可以起到“增强”(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好的)和“纠正”(父母在这方面教育得不够的)的作用。

其次,为什么我主张初中以后就不必要了呢?一是因为初高中学生学业重,整天搞流于形式的教育不但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对“感恩教育”的反感与排斥。

另一方面,初中开始,学生的价值观趋于稳定,人生观开始形成。

此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

“感恩”这种素质教育,单单凭形式教育对他们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要注重的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身教”。

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并且时时要求,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几篇慷慨激昂的作文和报告上,也不是体现在一台载歌载舞的感恩晚会上。

最后,说说我对“感恩教育”的看法。

感恩,首先是“感”。

什么是“感”?先是“感受”,然后是“感动”,最后是“感恩图报”。

所以,我们要先教孩子去“感受”别人,包括别人的喜悦、痛苦与付出。

这些都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教的。

而现在的孩子被教成了什么样呢?别人喜悦就嫉妒,别人痛苦就偷乐,别人付出就觉得是应该的。

这样的孩子,送到小学受“感恩教育”,本来还有一点希望恢复一些人性。

但如果家长不知道配合,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是一套,回到家家长教的又是一套,你让孩子怎么能学会“感受”别人?更遑论感恩了。

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悦、痛苦,慢慢就能感受到别人的付出。

这样才能为别人而“感动”。

但大部分家长跟着社会,随波逐流,眼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却难以看到别人的付出。

面对老师,也只有抱怨、指责和谩骂。

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就体现在行为上。

你让学校怎么教他们“感恩”?没有“感受”,不会“感动”,你让孩子们怎么会有“感恩之心”?怎么可能“感恩图报”?能将老师的错记二十年的大有人在,能记住老师谆谆教诲传业授道的有几人?应该接受感恩教育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

感谢朋友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621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