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回答,成长在农村,那时候照像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照相馆都少啊,自己都没有照片,就给俩个孩子在照相馆拍照过,公婆都没有留下照片,现在条件好了公婆去世了,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我们的党,现在政策好了,手机就拍照,不用去照相馆拍照了,感谢头条这个平台,谢谢关注我的朋友,。
“十大”影响中国’摄影师”之一的朱宪民大师,在“记录历史岁月、留住时代变迁”的摄影实践中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永远是我们这些摄影人的楷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摄影师亲历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惊喜与忧虑,拍摄了大量记录社会发展与变迁、彰显摄影师个人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摄影师用影像对历史的学术丈量、文本关照和视觉存留,是对当今社会变迁的视觉记录和现实生活的个体见证,其中还体现出影像面对未来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朱公把镜头对准了中国社会的普通百姓,他用影像述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故事。
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是朱公一贯的作品风格,也是他摄影之路的初心。
朱公被《人民摄影报》授予“人民摄影家”称号。
多年的拍摄,百姓们纯朴、善良、坚韧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朱公,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对每一个人,他都能真心相待。
我珍藏的这幅作品,就是朱宪民老师的“民以食为天”。
是当年在北京工作时朱公所赠 ,这幅作品就一直挂在我的书房,时刻提醒我南太行的人民当时的艰辛生活,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祖辈们为我们打下的江山来之不易。
特别是作为一个摄影人,要以朱公为楷模,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真实的记录现在的生活。
《1980·民以食为天》是朱公于1980年拍摄于河南林县。
人们于户外就餐是中原乡村特有的习俗和景观,摄影家用仰视的角度呈现了对象的尊严感。
两个人物形式元素相依相附,特定的时间与地理特征,在人物的传统服饰、背景,以及孩童臂肘下、悬坠着铃铛的细节处得到确定。
主体形象的“中国蹲”姿态,劳动者大骨节的粗壮之手,高举着几乎倒扣在脸上、完全遮盖住面孔的那只粗瓷大碗,镜头的定格,在一餐最后这有力的一口……,这个情景的节点,是作品从形式到主题表现张力的核心所在。
而身边的孩童那注目的眼神,一定是被这酣畅一口的响声所吸引。
这些极富冲击力的视觉信息,在强烈传达着“古往民本食为天!”的同时,耐人寻味的还在于一些细节:画面上的两只碗,不同质地和式样的差别,端碗的手,碗、手间的筷子、动作,以及两者的关系和意味……。
这是自古以来,一代一代中原百姓繁衍生存的生动写照。
摄影家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对于瞬间的敏感和反应,正是来自他对拍摄对象所怀有的真诚和心灵相通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