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李国豪(1913~2005)著名桥梁学家。1913年4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今属梅州市)一户农民家庭。1929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193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钢结构课助教,193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因抗战爆发,延至1938年赴德国达姆施培特工业大学留学,1940年获得双博士学位。1946年6月回国,任工务局工程师,参与了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等工作。1947年兼上海康益工程公司工程师。1948年,任同济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年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文革中,被关入牛棚审查。1977年任同济大学校长,1978年任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改任同济大学名誉校长。1983年4月当选为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2月23日17时37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理论成果
1、悬索桥李——变位理论的实用方法 李国豪在研究悬索桥变位理论实用方法中发现: (1)悬索桥变位引起非线性项相当于将主索的水平拉力直接作用在加劲梁上的效果。根据这一发现所提出的等效模型不但揭示了悬索桥力学本质,而且使这种复杂的结构分析一下子被简化了,特别是为了振动分析铺平了道路。 (2)虽然非线性项的存在使迭加原理失效,但影响线却是桥梁计算中确定最不利加载位置的依据。考虑到大跨度悬索桥中活载相比于恒载较小的特点,李国豪提出了“奇异”影响线的概念,将非性问题在有限制的范围内加以线性化。 (3)为了减轻反复试算和迭代计算的困难,李国豪找到了通过三次线性理论的计算,然后以内插求解的途径,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上述三个基本思想构成了他的实用方法的骨架。这在40年代初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虽然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人们已能方便地进行各种复杂的非线性分析,但李国豪的贡献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却是永存的,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而被各国教材所引用。特别是在德国,“悬索桥李”的美名一直在土木工程界流传着。 2、结构稳定理论 在40年代初,理想中心压杆的欧拉临界力,即第一类稳定的分支压屈荷载已为工程界所掌握,而偏心压杆的第二类稳定压溃荷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压弯杆件包括一些压弯的框架和拱是否存在分支点的问题,当时还缺少明确的认识。 李国豪在参加DIN4114规范的工作中意识到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稳定问题的重要性。他以能量变分的形式于1943年提出的“d性平衡分支的充足辨别准则一文,从理论的高度阐明了两者的本质区别和辨别准则。他的研究表明:由齐次方程所描述的平衡是其他各种可能的、由非齐次方程或积分方程所描述的平衡问题的一个特例。平衡存在分支点的条件是只要所给定的平衡状态中,不包含系统最低固有函数形式的变形分量。 这一辨别准则虽然不是提供具体的稳定验算方法,但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对于具有初始弯曲或扭转的实际结构,如板的翘曲、梁的侧倾、拱和刚架的屈曲以及杆的弯扭屈曲和桁梁桥侧倾稳定等都是适用的。 3、离散杆系结构的连续化分析方法和桁梁弯曲与扭转理论 桁架是一种离散的杆系结构。在计算机尚未问世的40年代,用古典的力法分析,即使只有十余次超静定桁架结构也是一件十分繁重的工作。1943年,李国豪在分析一座复杂的多腹杆菱形桁架体系时,面对50多次超静定结构的困难,他想到了当时处理悬索桥吊杆的“膜理论”,将离散的桁架体系也化成连续体系,用微分方程来处理。他仔细推导了刚度转换的等效关系,并用模型试验反复验证,经过多次改进,终于达到了理论和试验的一致,写出了题为“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计算的新方法”的论文,为桁架结构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离散结构和连续结构之间架起了桥梁。30年以后,李国豪又拿起了这一武器,把桁梁桥这种空间杆系结构和闭口薄壁杆件的弯扭理论联系起来,建立了“桁梁的弯曲与扭转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桁梁结构的空间分析、稳定分析和振动分析的整套计算方法。同时也澄清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晃动现象的本质。 李国豪还将当时刚刚诞生的有限元法的思想引入了桁梁桥的分析。他把连续化了的桁梁结构再分段离散,建立了特殊的“桁梁有限元”,其中包括了反映桁梁横截面翘曲和畸变的必要的位移参数。分段离散后的单元又便于处理变截面和多跨连续等的实际情况以及考虑桁梁、拱和悬索等其他体系的相互组合,达到了灵活多变的境界。特别是对于稳定和振动分析,既能大大节省计算时间,又能取得足够准确的结果。 4、桥梁振动理论 在30年代,铁路桥梁在蒸汽机牵引列车通过时的强迫振动及冲击系数问题是一个十分热门的前沿课题,没有人想到要研究像悬索桥这种复杂结构的振动问题。他很快就弄清了悬索桥的自振特性,并且顺利地将Ing1is用于梁式桥的振动理论移植过来,得到了满意的解答。 50年代,他又将悬索桥的振动理论推广应用于“拱桥振动问题”。 60年代,他承担了结构抗爆的研究任务。结构抗爆问题的本质涉及到钢筋混凝土地下防护结构的d塑性振动力学,土动力学和爆炸波动力学等领域,这是一个尖端的非线性振动课题。李国豪使同济大学逐渐成为我国防护工程和地震工程学科的研究中心之一。 1978年起,面对我国大跨度斜拉桥日益增多的新形势,李国豪从研究斜拉桥动力分析有限元法入手,又开辟了桥梁抗风研究的新领域。经过多年努力,培养了一批人才;在桥梁风振理论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多振型耦合颤振”的新概念,澄清了国际上将悬索桥的颤振理论直接用于斜拉桥所带来的一些模糊问题;改进了颤振分析的试验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不仅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而且引起了国际工程界的注意。 1988年,李国豪已值古稀之年,但仍壮心不已,兴致勃勃地探索斜拉桥颤振后性能的问题,这是一个从未有人研究过的领域。目的是为了使斜拉桥这一经济合理的桥型向更大跨度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抗风潜力。他的理论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阐明了斜拉桥颤振后的振动之所以不迅速发散是由于斜缆索的“有效d性模量”的非线性,而不是实际不存在的所谓“系统阻尼”作用的结果 在结构振动的领域,他的贡献遍及抗车辆冲击、抗爆炸、抗震和抗风等所有方面。从基于变分原理的近似解析手段到有限元的数值解,他经历了计算机前和计算机后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不仅是驾驶经典手法的巨匠,也是运用新技术的能手。他始终站在学术界的前沿,指引着科研前进的方向。 5、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理论及桥梁空间分析 桥梁是一个空间结构,为了使空间分析平面化,荷载横向分布的计算是必不可少的。世界各国的学者在处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派别。他们的力学模型大都是一种近似处理,也都存在着各自的缺点。70年代初,李国豪下放到镇北黄河大桥劳动时,结合工程实际,分析比较已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原理简单、又能概括所有其他各种计算方法的新的梁系模型。这一力学模型的特点是将桥面板沿纵向割开形成各主梁单元,同时将少数几根横隔梁的刚度分摊到桥面板中。在割开的板缝中忽略法向力和纵向剪力,只保留两个对荷载分布起主要作用的竖向剪力和弯矩。最后利用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的基本假定:即以正弦形状荷载代替实际的列车荷载,使计算实用化。通过模型试验,检验了方法的合理性和足够的精度,并进一步编制了便于实用的图表。新的梁系模型与实际桥梁最为接近,比梁格系模型的精度高,又克服了各向异性板模型需要来回换算的缺点,同时在计算中也反映了少数横隔梁的重要作用。对于常用铰接板和铰接T梁桥,只要进一步略去板缝中的弯矩即可。因此,1977年,李国豪的《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一书的出版,就成了这一延续30年的传统课题的最后总结。 1978年,李国豪还发表了“拱桥荷载横向分布理论分析”一文,大大改进了当时在拱桥设计中普遍采用的平均分配法或刚性分配法等十分粗略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拱桥作为既受轴力又受弯矩的结构,有着不同于梁桥的荷载分布规律。在它的理论分析中必须考虑分割的相邻拱单元之间的所有内力。李国豪引伸对梁式桥的分析方法于拱桥,建立了这方面的理论,并以现场测试结果作了验证。1989年,他又进一步推广这种分析方法,完成了曲线桥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的研究。 在李国豪对桥梁空间分析的贡献中,除前面在桁梁的弯曲与扭转理论中所说的以外,应当特别提到他在1958年发表的“斜交各向异性板弯曲理论及其对于斜桥的应用”一文。他针对斜桥的实际构造,将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通过斜交坐标延伸为斜交各向异性板的弯曲理论,使各向同性斜板理论和斜交梁格系理论成为它的两个特例。李国豪的这一开拓性的工作很快就引起了国外力学工作者的重视,并以“李氏理论”为名被学术界所引用。
学术精神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科学的态度。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他的理论从不满足于推导和计算,总是力求以模型试验或现场测试来检验修改和证实理论的正确性。以刻苦坚毅的精神解决了结构理论中的许多难题。凡是做过他助手的人都深深地为他尊重事实、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他在科研选题上一贯倡导“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解决实际问题”。他常说,我们的研究主体是工程,左右臂是数学和力学。坚持主张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相结合。 他喜欢研究老难题和别人尚未涉足过的新问题。他的思维方法富于开创性。他常常能从纷繁迷离、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敏锐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重点,以独创的、新颖的、简练父亲: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 母亲:琳达·埃莫瑞 出生地:奥克兰——加州西部港市 星座:水瓶座 出生日期:1965年2月1日 逝世日期:1993年4月1日 身高:183cm 体重:67kg 百米成绩:11.5s
演艺历程
8岁前居住香港,8岁时父亲李小龙去世,移居美国洛杉矶。就读于波士顿埃马逊卡列电影学校学习电影制片,中途辍学。1986年由该校推荐赴演技教室学习表演,后出演影视片。20岁时出演电视剧《功夫圈》Kongfu the Movie,作为李小龙的替身登上荧屏,一鸣惊人。1986年出演D&B公司制片的电影《龙在江湖》Logacy of Rage。曾出演原西德的动作片。1990年出演美国电影《小东京杀人事件》Show Down in Littel Tokyo 1991年。1992年主演好莱坞电影《烈焰》Rapid Fire,获巨大成功。1993年4月1日零点30分,李国豪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伟尔明顿市电影《乌鸦》片场中真子d射击,12小时后宣布死亡。年仅28岁。安息地 美国西雅图湖景墓地 (与父亲李小龙作伴)。遗作是《乌鸦》。
主演影片
李小龙传奇Bruce Lee: The Man and the Leg 1973年 导演:吴石 主演:王玫 李香凝 李国豪 琳达·埃莫瑞 龙在江湖 1986年 导演:于仁泰 主演:李国豪 Bolo Yeung 功夫大电影 Kung Fu: The Movie 1986年 导演:Richard Lang 主演:李国豪 大卫?卡拉丁 闪电行动 Laser Mission 1990年 导演:BJ?戴维斯 主演:欧内斯特?博格宁 李国豪 浴血蛟龙 Showdown in Little Tokyo 1991年 导演:马克?莱斯特 主演:迪?卡雷利 杜夫?朗格 烈焰 Rapid Fire 1992年 导演:德怀特?利特尔 主演:李国豪 雷蒙德?巴里 乌鸦 The Crow 1994年 导演:亚力克斯?普洛亚 主演:李国豪 白灵
李国豪生平
1、少年顽劣 发奋练功 正像他许许多多的伙伴那样,童年乃至少年时代的李国豪也顽皮、淘气、也让老师觉得讨厌而必须施之以横眉立目的凶狠脸孔。然而他天生胆大,因此,颇多智慧,却颇难调理。虽然种族上无可争议地隶属于亚细亚裔人,可他的个头却比他的同班美国学生要高出不少,很自然地,他一直顺顺当当做在孩子王的第一把交椅上,就因为他高大些,健壮些,因此,他受到学友们的拥护,没人向他挑战过,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他连老师都敢顶撞,不管是男是女,是壮是羸,只要是他不乐意的,他就都要牛上牛。在小学里,几乎没有什么教师喜欢他,在中学时,他先后被三个学校除名,李国豪,小小的年纪,就因“无理、蛮横、胡闹”而扬名于所在的任何一所学校。这些特点,和他的父亲李小龙几乎不差分毫,难怪有人发问:何以他们父子二人后来都“功夫”?都在功夫影片成星?竟至于连生命都共同地短暂得有如朝露?父亲在三十有二的那一年仙逝,儿子则在三十少二的风华时光陨身。 李小龙是在儿子8岁那年驾鹤西行的。在随后的20年里,李国豪一直在为“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而冥思苦想,他自然看到过那么多鲜花那么多厚礼那么多赞美萦绕着久已不在人世的父亲的身旁,但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得到这些,为什么箍在父亲亡灵上的五彩花环永远那样鲜艳夺目,最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甚至难堪的是,人们在提到他李国豪时,第一反应永远是,他是李小龙的儿子,而且,似乎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人们才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仿佛他今生今世只能活在他父亲赫赫声名普照的光圈里——他怀疑,他自己本无什么可赢得人们承认的资本,只因为他是李小龙的儿子,所以他才会得到事实上完全是由他自己努力才得到的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对父亲的深爱与对自我角色的难以确立,就像一对难舍难分的双环枷锁,禁锢得他常常觉得窒息。活在英雄父亲的光环里,使他即使在少不更事的年龄里,也觉得很累,很累,是父亲给他太多还是他爱父亲太深?他百思不得其解。 1973年在随家人及亲朋好友无限悲哀地送走父亲亡灵之后,李国豪跟着母亲琳达,带着妹妹香凝一起搬迁到洛杉矶,孤儿寡母的三口之家在那里安身立命。现在已成长为一名歌手的香凝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新奥尔良居住,并且在那里打她自己的天地。她曾对朋友们无数次地谈起他的哥哥,在谈到李国豪自小生就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时,她深情地说:哥哥实在太爱父亲,然而父亲又那么早离开我们,哥哥受到的刺激是难以想象的。他脾气古怪、暴躁、乖戾,确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可是,在那种心情的支配下,谁又敢对他有更高的要求呢?令人感到幸运的是,哥哥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在精神和心灵世界里,他和父亲永远都是保持着最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在拳术,功夫及电影表演诸领域里,哥哥都已开始崭露头角和才华。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哥哥的一切成就都完全是他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他本人也对这一点看得很重很重。正是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才使得哥哥终未陷入“父贵子荣”的泥潭里———确实,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李小龙是李小龙,他潇洒地代表了他的那一个时代。而李国豪就是李国豪,他要为李家开创另一种辉煌。遗憾的是,李国豪壮志未酬身先死,从这个意义上看 :李家父子两代,都曾谱写过人生成功的华章。 李国豪9岁那年,母亲琳达开始让他上武术课,从此李国豪便走上了习武的道路。年幼的李国豪从那时起朦朦胧胧地产生里“男子汉”的观念,当然,当他深深为父亲的矫健身姿和英武拳术折服时,他更开始迷恋这一需要付出许多苦,许多汗,许多泪的“行当”。稚嫩的心灵中萌生的是“要像父亲那样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愿望,跌跤、流血、伤筋,他把痛苦和磨难全都深埋在心田,这般艰韧的毅力几乎全是天赋的,谁都没有逼过他习武,然而他铁一般硬地拼下了用血肉之躯撞击刀q棍棒的武术训练课程。李国豪童年是在跌打滚爬的一天又一天中度过的,他的童话世界中充满着十八般兵器的演绎法则和 *** 练规则,亲朋好友称他是个“苦孩子”,他却志得意满地回忆道:没有谁的童年会比我的更充实,更刺激了。有些美国记者也颇有感触地叹道:布兰登·李的童年确实有血有肉 。 在习武课上,李国豪靠着拳脚,仗着童真,赢得一任又一任教练的赞许和称道,谁都认为他是颗“苗”,用不了多久,这颗苗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用对他寄望很高,他也会用很高的武艺为自己的未来营造无可限量的希望,对此,几乎无人怀疑。有一天,母亲让他仔细看看挂在墙上的李小龙的一帧肖像,他看着看着,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哭着喊着,疾步跑出房间,直奔练功房,他把压抑在心头的一切悲怨和哀思全都用拳头的坚实出击和大腿的顽强腾挪发泄出来。汗水、泪水交织在一起,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忧思融汇在一起,他的拳头打得更稳,更准,更狠;他的腿踢的更刚,更猛,刚刚10岁出头的李国豪,已身手不凡,令人刮目相看了。也许那双手太习惯握拳,那双腿生活意义的李国豪很快就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