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共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有“红色学府”之称。上大成立时,正值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大革命时期,上大师生作为骨干力量,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北伐战争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闻名全国,被誉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武有黄埔,文有上大”。
上海大学自创办起,便跻身成为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慕名而来,甚至还有来自南洋、日本、安南、高丽等地的学生。学校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从1922年秋到1927年春,培育了两千多名优秀人才,并为黄埔军校、莫斯科中山大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上大校友中有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导人,单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走出了王稼祥、秦邦宪(博古)、杨尚昆、丁玲、李硕勋、刘华、何秉彝、杨之华、阳翰笙、施蛰存、戴望舒、孔另境、李伯钊、梁披云、匡亚明等;他们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有的是名垂千古的革命烈士,有的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有的是第一流的学者、作家、剧作家、诗人、教育家等。在促进学术发展方面,上海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为中国学术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普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烈士王霁初的伯父)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市级革命纪念地,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自任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爆发学潮,学生成立自治会要求改组校务,欲请陈独秀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校长;在国共合作背景下,中共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办学较为有利,学生自治会接受了中共的意见。经师生代表两次恳请和好友邵力子、杨杏佛等劝说,于右任为师生代表的殷切恳求所感动,同意接受邀请,建议把校名改为“上海大学”,并亲自题写了校牌。
19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正式成立,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于右任出任校长,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共产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孙中山任名誉校董,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李石曾、张继、张静江等20余人担任校董。学校下设社会学系、中国文学系、英国文学系和美术科,另外还附设有中学部和俄文班。学校开设的必修外语有四种:英、德、俄、日,要求每个学生掌握两门,又附设世界语选修课。学校的目标是有系统地研究社会科学和发展形成新文艺系统,培养社会科学和新文艺方面的干部,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其社会学系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主,瞿秋白为社会学系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着重劳动问题、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的研究。学校还设自由讲座,每月1次至2次,主要是报告政治形势和解答时事问题。
1923年12月,上海大学评议会通过《上海大学章程》(现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根据《章程》制定了《上海大学章程细则》,对校务方面的重大事宜及各个方面工作作出详细规定。是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桢、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校长于右任放手起用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又先后聘请蔡和森、恽代英、沈雁冰、任弼时、肖楚女、杨贤江、田汉、张太雷、郑振铎、蒋光赤、俞平伯、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胡适、郭沫若、吴玉章、叶圣陶、曹聚仁、周建人等到校任职任教。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
1924年2月,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29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陕西北路29弄4-12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内有花园、男女宿舍及图书室。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
1924年3月12日,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推定陈望道、杨荃骏、邓中夏三人编辑《上海大学一览》。5月27日《上海大学一览》印行出版,张继题写书名。校长于右任为《上海大学一览》撰写弁言,盛赞上海大学“校史虽短,进步则速”。
1924年6月,孙中山亲手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他启用了上大师生担任要职。上大教员恽代英、萧楚女、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邓中夏、施存统等到黄埔军校作讲演;上大还输送了很多学生投考黄埔军校。
1924年8月,蔡和森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讲义《社会进化史》由民智书局出版。10月13日,上海大学学生会成立,以“谋学生本身利益并图学校之发展,参与救国运动”为宗旨。
1925年4月27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编辑的《文学》创刊,作为《民国日报》的文艺副刊之一,随报发行。该刊物的宗旨是发表作品,研究文学各种问题,并介绍外国文学。
1925年5月30日,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学生代表有: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台湾第一位中共党员,1923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邱清泉(1922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海战役)、何秉彝(在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等。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6月14日,上海大学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6月15日,《上大五卅特刊》第一期出版,校长于右任题写刊名。7月,学校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9月7日,经广州革命政府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补助上海大学建筑经费二万银元。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青云路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由上海大学的学生任教,在工人、职员、妇女、青少年中普及文化知识。
1926年又获革命政府补助一万银元,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1926年3月21日,上海大学举行教职员会议,选举韩觉民、陈望道、周越然、侯绍裘、施存统、朱复、杨贤江、刘大白、李季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3月22日,《民国日报》刊登《上海大学为在江湾购买地基通告》。4月9日,上海大学致函林伯渠、毛泽东、恽代英,请他们鼎力相助,敦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补助上海大学建筑款两万元克日汇来,以便开工。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7年3月24日,上海大学行政委员会主席陈望道、中学部主任侯绍裘联合署名发布公告,定于四月一日起在江湾新校舍正式上课。4月1日,上海大学新校舍在江湾奎照路落成,校园占地50亩。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海大学学生参加闸北青云路广场集会。4月18日,学校在江湾新校舍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改选陈望道为临时主席。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人及“跨党分子”197人,其中包括数十名上大师生。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特指令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进行查办,国民党军警把师生员工全部赶走,并查封学校,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5月4日,上海大学江湾新校舍由国民党军白崇禧部驻扎。5月26日,上海大学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议决陈望道因有要事离校,辞去校行政委员会临时主席职,由谢六逸继任,并由朱复、谢六逸负责进行复校事宜。上大被封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当局把上大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所国立大学)。
1936年3月,在上海大学首任校长于右任一再交涉、反复斡旋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追认上大学生学籍,并与国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的议案。于是,各地上大同学纷纷成立同学会,力图进行复校活动。 1958年5月19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创立,初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是一所中科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多科性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9月14日,学校在虹口欧阳路221号临时校址(光华大学旧址)挂牌。1959年定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题写校名,时任校长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创立,学校系复旦中学高中部改组而来,由上海市、中科院上海分院以及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直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领导。
1959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建立,这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校址设在闸北延长路149号(原上海交通大学分部)。 同年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址落成,迁入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办学。同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新校址落成,从复旦中学迁入嘉定东门办学。
1966年9月10日,上海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招收了5名越南留学生,成为新中国早期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为新上海机械学院,学校总部设在原上海工学院校址。
1978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改制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我国高校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上海科大恢复招收研究生,上海工大前身也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工学院建制,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79年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中国高校中最早的BEM学科之一。
1980年4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建了社会学系(今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这是1979年社会学学科恢复后内地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1981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并被确立为上世纪上海三所市属重点大学之一。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学位条例,上海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同年上海科技大学分部改制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仍属上海科大党委领导。
1983年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同年上海工业大学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生,系从清华大学转学而来,导师为钱伟长。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复办上海大学(原上海大学)。学校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和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上大复办后,老上海大学的教师、学生或职员纷纷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题词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的题词是“青云发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的题词是“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高度文明而奋斗”;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上海中医学院顾问许德良、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等也发来了贺词和贺电。原上海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之所以以“上海”命名,除了地域关系外,含有继承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培育了大批革命志士与优秀人才的上海大学革命传统的深切意义。
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光纤研究所(今上海大学光纤研究所),是我国开展光纤技术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成立此研究所的背景是上海科大首先研制出我国第一根单模光纤。
1985年9月,上海工业大学率先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三制)。“三制”不仅在上海工大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高校也是首先推行的。
1988年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成立计算机学院(今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这是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计算机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1988年上海科技大学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同年经市高教局批准,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开始试办“3+1”本科班,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享受本科待遇。
1990年上海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绥副教授应台湾学术界的邀请赴台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了辅仁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多所台湾高校,是上海市第一位访台的人文学者。
1991年上海工业大学与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今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全国高校中的第一个科技园区。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上海市组织的工业生产重点科技攻关招投标中,承接的攻关项目和总经费位列沪上高校第二名。
1994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由钱伟长院士担任校长。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为学校题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等也写了贺词;国家教委发来了贺电。
1994年7月,上海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成立,这是国内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中外合作商学院。
1995年4月7日,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成立,这是中国最早在综合性大学开设的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学院,首任院长为国家一级导演谢晋。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全面建设阶段。
1999年9月12日,上海大学隆重举行宝山校区启用暨开学典礼。该校区设施先进、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00余亩,是上海跨世纪标志性工程之一。
2003年教育部本科质量评估为“优秀”。
2004年8月,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大学举办。
2006年上海大学与法国工程技术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成立,中法两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和弗朗瓦·吉诺院士共同出席揭牌仪式。
2010年获教育部首批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殊荣。
2011年3月,外交部批准成立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穆拉特别克·伊马纳利耶夫发来亲笔签名的贺信表示祝贺。
2011年10月9日,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前身是1997年钱伟长倡办的自强学院)宣告成立,这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
2012年举办纪念钱伟长校长100周年诞辰和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18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系列活动。
2012年12月20日,上海大学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签署合作协议
2013年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建上海大学的协议》。同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与上海大学签定共建协议。同年上海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长三角地区)开始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
2014年上海大学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联合宣布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分院”在上海大学挂牌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2014年10月23日,为传承、发扬和光大老上海大学精神,学校隆重举行溯园·上海大学(1922-1927)落成仪式。出席仪式的有老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之子于中令,邵力子代理校长之孙邵美成,教务长叶楚伧之子叶容、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外孙女李晓云、学生博古(秦邦宪)之女秦新华、秦吉玛等50余位老上大校友的后代。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在上海大学设立。同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是中国最好的5所影视院校之一,由著名导演陈凯歌出任院长。同年中国作家协会与上海大学合作共建中国创意写作中心。
2016年“亚洲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元中心”总部正式迁入上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