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出师表,第1张

诸葛亮出师表 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写了些什么?

先说说诸葛亮《后出师表》写作背景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上《前出师表》率军北伐魏国,蜀军在占有陇右三郡后,以街亭、箕谷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冬十一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颌东下,关中虚弱,于是上《后出师表》决心再次北伐,急率军数万,走古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再说说《后出师表》所写的内容1.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

2.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

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

3.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一)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二)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三)从足智多谋的曹 *** 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四)从才能过人的曹 *** 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五)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六)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

4.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也是诸葛亮人格璀璨光辉之所在。

最后总结一下这份表章作于汉室三分之际,表现了作者兴邦建业,忠贞不二的品格,展示了一位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坚毅的敬业精神。

作者为国为君鞠躬尽瘁的精神令后人景仰,一句"死而后已"将那颗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此文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所作,为提升士气,稳定朝局,作者在议论上气势宏伟,感情上慷慨豪迈。

与此同时,说理上义正词严,间接地将苟安之心驳斥地体无完肤。

气生于理,理又借助气则更见立论之高远,虽无惊人之笔,但仍很具说服力和震撼效果。

《后出师表》是对第一次北伐和蜀汉战略的总结,是对《前出师表》的升华,是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再次肯定,同时佐证了自己的真实性。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给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第二年在北伐失败后,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再次上书,即《后出师表》。

这里主要讲其意义。

一、《后出师表》是对第一次北伐和蜀汉战略《草庐对》(“襄阳说”作《隆中对》)的总结第一次北伐显示失败了,诸葛亮再总结后提出应该再次北伐,毕竟兵败乃兵家常事,曹 *** 也败过多次。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跨有荆、益”后两路出兵,兴复汉室的伟业,无奈关羽败了,两路变一路。

《后出师表》云:“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

凡事如是,难可逆见”,显然继续北伐才是王道。

二、《后出师表》是对《前出师表》的升华《前出师表》追溯三顾茅庐,强调感恩之心,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后出师表》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一个千古忠臣表现得淋漓尽致,肃然起敬。

三、《后出师表》再次强调南阳情怀《前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云“曹 *** 困于南阳”,我们可以通过“困于南阳”窥探躬耕地所在。

建安二年(197年),曹 *** 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汉时南阳郡的治所)为张绣所败,身中流矢,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宛。

四、《后出师表》和《前出师表》结合,佐证《后出师表》的真实性。

《后出师表》“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完全是《草庐对》的演练,当时刘备已去世,世上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草庐对》,因为《草庐对》提出是“因屏人曰”。

再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前出师表》的忠诚高度一致。

所以说《后出师表》必为诸葛亮所做,而且只有诸葛亮能够写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921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0
下一篇 2022-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