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朝代,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十二虎臣”,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关于这“东吴十二虎臣”。
东吴十二虎臣的来历是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将东吴十二位武将全部放到一个传记中。
他们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而大家最熟悉的东吴猛将太史慈却不在这十二人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太史慈在《三国志》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上述十二虎臣。
在《三国志》中,太史慈和刘繇、士燮三人在一个传记中,刘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诸侯,太史慈则是曾经当过刘繇的部下,在刘繇死后,也是太史慈收拢了刘繇的部下。
而三国志中的吴书不是写东吴的历史,而是吴地的历史,就像蜀书从刘焉刘璋而不是刘备开始一样。
既然是吴地的历史,就要先写吴地的几个主要诸侯。
孙家父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刘繇太史慈他们。
所以说太史慈被陈寿放在吴地诸侯传里面,并没有低估他,而是大大抬高了太史慈的地位。
太史慈的传记结束后才轮到吴国的妃嫔、宗室、高级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将。
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将目录里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
其次,太史慈和孙策关系匪浅。
太史慈和孙策曾经有过一场龙争虎斗,并且不分胜负。
等到太史慈被孙策打败俘虏后,两人更是惺惺相惜,孙策说太史慈:“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
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我们不知道孙策和太史慈都聊了什么,反正俩人已经上升到了知己、死亡不相负的程度了。
这是作为带兵将领的江东十二虎臣远远达不到的境地。
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的猜测,孙策和太史慈肯定聊了复兴汉室的事情,当年孙策和太史慈应该并没有割据一方的想法,而是和年轻的曹 *** 一样,想着平定天下,恢复汉室。
为何这样猜测呢?吴书写到太史慈死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大家注意“以升天子之阶”,这句话的意思直译就是,“帮助汉朝天子,让他站的台阶更高一点。
”更直白的说就是,“不能让汉献帝再做傀儡了,我们要恢复当年汉武帝、光武帝那个时代的大汉盛世!”也只有这样的伟大理念,才会让以忠义著称的太史慈铁了心跟着孙策干,甚至在死前都发出恨不能升天子之阶的怒吼。
也正是因为太史慈和孙策的这样一层关系,所以太史慈虽然在建安6年就病逝了,但地位依然远远高于江东十二虎臣。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将,吴国不搞一个武将排行榜似乎讲不过去,于是江表十二虎臣应运而生。
(开玩笑)按照《三国志》记载,江表十二虎臣的顺序为: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江表十二虎臣中为什么没有太史慈呢?照理说太史慈武力值不输其中的任何一位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能选入名单的条件是什么!不仅仅需要你骁勇善战武力值高,而且你需要为吴国建立过多次功勋。
如果你仅仅打了几场胜仗就死了,抱歉了,你是进入不了名单的。
很不幸的太史慈就属于这类人,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张辽设伏中箭身亡;还是正史中病死,太史慈仅在公元206年就结束了生命,不要说等到孙权称帝(公元229年)了,就连孙权称吴王(公元222年)都没有等到。
死的早,则后续为吴国做的贡献就少了。
再看看被选上的十二人,除了几个生卒年不详,其余几个都是等到孙权称王了;几个生卒年不详的将领程普,黄盖都是老将了,孙坚在世时候就跟着孙家打天下了,能被评上估计还有资历老的原因。
太史慈曾经和孙策有过几番酣战,后来太史慈被孙策的信义折服而投靠孙策,根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描写,太史慈武艺不输孙策,其中最精湛的是射箭技艺,堪称可与吕布媲美。
上述为个人观点,下述应该客观原因。
无论是太史慈还是江表十二虎臣,在《三国志》中都是被单独做传的,没有实力和级别上的差距;陈寿著书时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吴国也经历过很多个阶段,而太史慈死的早被收录于《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而江表十二虎臣收录于《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总结太史慈为什么没有入选江表之虎臣?一是出场时间属于一个单独的阶段,故被分在另外的传记上;二是为投靠孙家时间过短,死的又早,立下的功劳就没有那么多,故陈寿认为可能太史慈可能资格有些不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