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绝句(五绝,七绝)和律诗(五律,七律以及排律)。
格律诗之所以称为格律诗,是因为有着严格的音韵平仄要求。
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有四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基本句式也有四种: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除了单句要符合以上规定的格律,上下句还要平仄对应,前后联还要有粘。
失对、失粘都是不允许的。
单句如果不符合格律,叫失律。
有些失律是允许的,比如句首的字,或是第三甚至第五个(七言)字,要求有时可以放宽。
这也是俗话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但是有些位置的字是不能失律的,如果失律,就成为“拗句”。
而拗句是要救的,通过本句(本句救)或对句(对句救)特定位置字的平仄调整,来救活这个“拗”句。
这就叫拗救。
常见的拗句和拗救有以下几种。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
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凉 风 起 天 末”,“平 平 仄 平 仄”“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都属于这种情况。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
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③对句相救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我们在平常写诗的时候,有些字眼的意境可能恰到好处,但是却不符合平仄。
古人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因而针对这种情况产生了“拗救”。
可以这样说,所谓“拗救”实际上就是在为严格的格律松绑,使我们在经营格律诗的时候可以“合法避税”。
下文就带大家了解“拗救”的内容。
什么是诗的“拗救” 我们所谓的“拗”,指的是不按标准平仄格式写的诗句,比如说“平平仄仄平”这句,如果首字用了仄声,变成“仄平仄仄平”,那么这种句子就称之为“拗句”。
而所谓“救”,就是针对“拗句”的补救办法,使句子稍不守律,却又不偏离正轨。
“拗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句拗救”,另一种是“对句拗救”。
本句拗救三拗四救 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一般一首诗只可以出现一次,而且只针对于“平平平仄仄”的格式。
这个句式中,首字可以平,也可以仄,没有关系。
只是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成“平平仄仄仄”,就是“三仄尾”(句末连用三个仄声)。
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对于“三仄尾”是不避讳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写诗介意的话,就把第四个字的仄声换成平声,变成“平平仄平仄”。
举例,五言句子中,“凉风起天末”(杜甫《天末怀李白》),“平平仄平仄”;七言句子中,“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仄仄平平仄平仄”,都是属于“三拗四救”这种情况。
孤平拗救 “孤平”的定义有两种争议:其一是王力先生代表的说法,指的是除了句末的字,整一句只剩下一个平声,但是“仄仄仄平平”这种情况不算;其二是启功先生为代表的说法,指的是一句中,两仄夹一平,即没有两个平声相连。
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比如我们用这个句式,“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如果首字用了仄声,就是“仄平仄仄平”,属于“孤平”。
这种情况的补救办法就是把第三个字的仄声换成平声,成了“仄平平仄平”,也叫“一拗三救”(七言句则是“三拗五救”)。
举例,五言句子中,“”(李白《玉阶怨》),“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子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平仄仄平平仄平”,都是属于这种“孤平拗救”情况。
对句拗救 这种情况主要是为了补救上一句缺失的平声,在下一个句子中相同的位置弥补上。
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如果前一句第三字用了仄声,成“仄仄仄平仄”,那么就可以考虑在下一句相同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成“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五言的第三字就是七言的第五字。
举例,五言句子中,“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句子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一字救双拗 这种情况本句自救和对句拗救的综合,指的是在对句中,既救了上句缺少的平声,又救了本句缺少的平声。
比如“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第一句犯了“孤平拗句”,第二句的平声就是“一字救双拗。
”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这一联的出句是,“仄平仄仄仄仄仄”,首字的仄声可以不顾,关键在第五、六字的平声也用作仄声。
这种情况,对句拗救后是“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里的“无”字(平声)既弥补了上句一个平声,尽量挽救了韵律,又救了下句的“孤平拗句”。
拗救注意事项 使用对句拗救的前提,一定要在对句允许的条件下,如果为了救上一句的拗句,让下一句也成拗句,那就是“拗上加拗,大拗特拗”。
比如,“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了救上句的“孤平”,下句就犯了“三平尾”(句末连用三平)的大忌,得不偿失。
其实,“拗救”的目的只是为了适当减少格律的束缚,避免因为严格的格律而妨害意境,使用者切忌为了显露出掌握了这门技巧而故意使用特殊拗救句式,这样就违背了写诗的初衷。
而如果在写诗的时候有意境上佳的句子,那么即便是一两句失律,不拗救也是无妨的,唐人写诗也是如此。
文末,照例附上拙作一篇,再次声明水平有限,权当抛砖引玉,希望与各位一起交流诗词。
图片仅供参考,不代表内容《抛球乐》——雨过津桥人迹回,寒塘洗柳晚风微。
再闻邻笛已不是,落日余蝉仿佛吹。
目送秋波远,曾换渔船载月归。
注释:《抛球乐》,起初为五言六句,唐代教坊名曲,用于唐人抛球催酒时所唱;此词牌有多种变格,此处按冯延巳的格律为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