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的意义,第1张

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哪次战役意义最重大,最关键?你怎么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称为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就历史大一统的长远意义而言,我认为官渡之战更为关键,历史意义更为重大;首先完成了北方大地统一的愿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融合;其次,为后来华夏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具体日期不详,暂存此处),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 *** 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

八月,曹 *** 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

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

九月,曹 *** 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

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

12月,曹 *** 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正当曹 *** 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 *** ,杀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 *** 。

曹 *** 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

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去了。

曹 *** 获胜后,还军官渡,以迎战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大军进军黎阳,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驻守的白马,刘延兵势微弱,被颜良军围困,情况紧急。

四月,曹 *** 决定率兵救刘延。

他采纳谋士荀攸的建议,先自引兵到延津,佯装渡河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当即分兵西应。

曹 *** 却乘机率一支精兵向东奔袭白马,颜良措手不及,被关羽斩杀,白马之围遂被解出。

袁绍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率五六千骑步兵渡河追击曹军。

曹军当时只有骑兵五百余骑,危急之中,曹 *** 令众骑兵解鞍放马,又将辎重丢弃在袁军来的路上。

不久,文丑兵到,见到曹军丢弃的马匹、辎重后,你争我抢,乱作一团。

曹 *** 见此,命其500多骑兵立即上马,向袁军冲杀,袁军顿时溃败,大将文丑被斩首。

此番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

袁绍下令煺军阳武。

曹 *** 也还军官渡固守。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数十里。

曹 *** 也分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出击,但战斗不顺。

当时曹 *** 兵不满一万,且十有二叁为伤兵,只好煺回营垒坚守。

袁军见此,便堆起土山,筑高橹,用箭俯射曹营,使曹军士兵只能蒙盾而行。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曹 *** 命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向袁军还以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

袁绍又命士卒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也针锋相对,在营内掘地壕以对抗。

曹 *** 又闻袁绍的几千车军粮即将运至官渡大营,他立刻派大将徐晃、史涣截击,将袁军粮草全部烧毁。

双方相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于是曹 *** 寻机与袁绍决战。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命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人护卫,将粮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

谋臣许攸建议袁绍派轻骑趁夜突袭许昌,袁绍不予采纳。

恰这时许攸家中有人犯法,被其政敌审配扣押。

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 *** ,并献计曹 *** 奇袭乌巢。

许攸之计正合曹 *** 寻找战机,出奇制胜的心意。

于是曹 *** 当机立断,留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扮着袁军,骗过袁军哨卡。

到达乌巢后,即围住粮屯放火,及至天明。

淳于琼才见曹军兵少,于是出垒迎战。

曹 *** 挥军冲杀,袁军抵挡不住,被迫推回营垒坚守。

这时,袁绍一面派骑兵救乌巢,一面命张合阝、高览攻打曹军官渡大营,企图使曹 *** 煺无所归。

当增援的袁军骑兵逼近乌巢时,左右报请曹 *** 分兵抵挡,曹 *** 大怒说:“敌兵到了我背后才再告诉我!”于是士卒皆殊死拼杀,大破乌巢守军,擒杀袁将淳于琼。

攻打曹军大营的张合阝、高览二将闻淳于琼兵败,又闻袁绍对他们二人起疑心,遂于阵前投降曹 *** 。

曹 *** 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及其儿子袁谭只带了八百余骑,仓惶逃往河北。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 *** 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 *** 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 *** 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 *** 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 *** 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先说观点,评价这三场战役谁最重大关键,衡量的标准就是假设不同的战胜方,来分析战役的结果对于天下局势发展起到的影响程度。

从这个标准看,赤壁之战无疑是其中最重大,最关键的一场战役。

官渡之战:无论胜败,北方必将一统战争背景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从公元199年6月开始,持续到200年10月。

当时袁绍拥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并州,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

而曹 *** 拥有中原地区,包括:司隶、兖州、豫州、徐州和关中的一部分区域。

实力对比从地盘面积上来看,双方差不多。

但是由于曹 *** 的领地饱受战火,经济衰败,综合实力不如袁绍。

兵力方面袁绍约11万,曹 *** 约2万,袁绍占据绝对优势。

结果假设分析1、 曹 *** 获胜(历史结果):袁绍败退回冀州之后不久病亡,曹 *** 利用袁绍儿子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终用八年时间攻略河北区域,实现北方统一。

2、 袁绍获胜:那么在中原地区,曹 *** 再也没有能力阻挡袁绍的大军南下。

此时袁绍在兵力、粮草、士气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中原的世家大族们也会纷纷倒向袁绍,曹 *** 的势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亡。

结论:官渡之战无论曹 *** 和袁绍谁胜谁负,都会产生一位北方的霸主。

而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资源和力量之后,必定会率军南下,在长江流域和南方的诸侯一决高下。

赤壁之战:要么天下归一,要么长期对峙战争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

曹 *** 在统一北方之后,南下夺得荆州,为了进一步吞并江东,发起了此次战役。

这时候,曹 *** 拥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获得荆州,而孙刘一方拥有江东地区。

实力对比地盘上曹 *** 拥有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家底雄厚,而江东地区面积虽大,却地广人稀,实力不如北方。

兵力方面,曹 *** 兵力超过20万,其中荆州降兵大约7、8万,而孙刘联军一方人数不超过5万。

结果假设分析1、 孙刘联军获胜(历史结果):曹 *** 丢失大半个荆州,退回北方,再也没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统天下。

孙权和刘备则在南方站稳脚跟,争夺地盘,最终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战略格局。

2、 曹 *** 获胜:曹 *** 获胜之后成功跨过长江,顺江而下,很快消灭东吴孙氏,拿下江东。

到时候天下仅存的诸侯,无论是西蜀刘璋、汉中张鲁,还是西北的马、韩,都不可能阻止曹 *** 的步伐,天下将在数年之内重新归一。

结论:可见赤壁之战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当时天下的局势,三国鼎立的局面让天下统一的时间推迟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这次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吴蜀无论谁赢,魏国优势不变战争背景战役的时间发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

起因是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导致关羽败亡。

为了夺回荆州重地,并且为结义兄弟报仇,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讨伐东吴。

而东吴以陆逊为主帅,在夷陵与刘备交战。

实力对比刘备一方大军5万,孙权一方也是5万,双方势均力敌。

结果假设分析1、 孙权胜(历史结果):蜀汉彻底失去荆州,东吴势力扩展至长江以南大部,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稳固,战后吴蜀继续联手对抗魏国。

2、 刘备胜:蜀汉夺回荆州,《隆中对》的战略条件完全具备,但依然需要吴蜀联合的才能够面对北方。

结论:无论夷陵之战的结果如何,都不能改变一强两弱的天下局势,魏国依然是最强,继续以从容的姿态制衡吴蜀两国,三国鼎立的局势不变。

综上所述,三大战役中,对于天下局势最为深远的就是赤壁之战。

因此笔者认为赤壁之战的意义最为重大。

欢迎关注【历史步行街】,您的点赞、评论、转发都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1614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5
下一篇 2022-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