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据没错,但骗人了。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太简单了:A活了80岁,B出生就夭折了,那么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答案是40岁。
我们把数据扩大一下,也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历朝历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皇帝子女夭折率特别高,甚至能达到一半。
用这些人的年龄和乾隆(89岁)和康熙(69岁)一平均,这个数字也还是很低。
但你不能就此说,清代宗室的大都只能活到40岁。
这不对,夭折的也就夭折了,活下去的得另说着。
事实上,根据我阅读史书的个人经验,古人的死亡年龄,大约是在五十岁一个高峰,六十四岁是个高峰,七十三岁是个高峰。
但多数是六十余岁。
而前面吴钩老师给出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一些学者则统计了史书中有明确生卒年记载的宋人寿命,共统计了1095人,总寿命为70680岁,按照卫生统计学中均数公式计算后,得出这部分生活于社会上层的宋朝人平均寿命为64.55岁。
所以你要问古人大概能活个什么年纪。
通常的,六十岁。
数据是会骗人的,实际上是人理解上有偏差。
平均年龄三十岁,不代表“古人就能活三十岁”。
可惜后面这种言论我见得太多了,都懒得吐槽。
也许你会说,古籍记载的都是显贵、上层人,他们医疗条件好,所以才能活到六十多岁。
这真的不见得,譬如我们可以看古代平头百姓的统计。
如《徐氏家谱》中,我们随便摘录一段,统计所有出现的人的享年:①徐廷夑生于己卯年冬月十四日子时,永府十甲板栗树生,享年四十九岁。
亡于戊辰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古苓原里甲,身故葬后边园子头。
②赵氏生于戊寅年九月廿五日亥时,永府十甲赶场坝生,享年五十四岁。
亡于壬申年正月初五日戌时,古苓十甲板栗树身故,葬发石窝。
③徐廷荣生于壬午年九月廿五日亥时,永府十甲板栗树生,享年四十岁。
④徐开义生于癸未年九月初七日巳时,永府十甲白地增生。
享年六十八岁。
亡于己丑年九月十三日未时。
原里甲板栗树,身故,葬魏家坪杉木林,有碑记。
⑤张氏生于壬午年一月廿六日亥时,永府十甲峰岩店子上生,享年八十一岁。
亡于壬寅年七月十五日巳时。
永府十甲地名萝卜登。
身故光绪廿八年坟茔长木树对面大山上。
⑥徐朝钦生于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戌时永府十甲白沙,咸丰元年闰八月,享年七十八岁。
亡于戊辰年全月廿八日戌时。
古苓十甲板栗树身故,坟葬沙家寨对面大山上,有碑记。
⑦王氏生于庚戌年七月十三日戌时,永府十甲封岩土地生,道光三十年,享年六十一岁。
亡于庚戌年二月十三日酉时古苓顶十甲板栗树身故。
葬大山上,有碑记。
⑧徐廷夑生于己卯年冬月十四日子时,永府十甲板栗树生,享年四十九岁。
亡于戊辰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古苓原里甲,身故葬后边园子头。
这些徐家人的平均年龄,也是60岁。
这个数据,也与三十来岁的统计大相径庭。
即是说,如果去掉早夭,不是发生了战争,不是大规模非常正常死亡,人们还是能活到六十岁的。
即便如此,也不是古人一定活不过今人。
你看这里边,有活到四十岁就死的,有活到八十多的。
现在也有一百多岁才死的,也有二十岁就死的,要分情况。
总体而言,古代平均寿命确实比现在低。
主要是底层医疗条件的提高,使得夭折率被控制得很低。
另外生活条件提高很快,这是几十年来大家有目共睹的。
先前能活到七十岁就很不错了,到现在八十多岁的也不稀奇。
甚至百岁老人也比以前多,这是个很好的现象。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真的不到40岁吗?是的,经各方面的考古证实,在2千年以前生存的古代人,平均寿命约为35岁,而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约为68岁。
对比之下寿命差巨甚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古人类方面:一是古代人的基因库不较优质。
二是长年普遍处于战争的恐惧状态。
三是在战争的混乱环境中提前死亡的人数够多。
四是食物严重匮乏,求大于供,营养供给不足。
五是医疗水平普遍低下,疾病缠绕。
六是不稳定生存的游民生活呈普遍性现象。
以上是造成古代人寿命短的主要因素。
而目前人类的寿命为什么能提高这么快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类基因库的优质性普遍得到提升。
二是相比于古代人的战争次数较少。
三是在战争中的死亡率大大低于古代人战争的死亡率。
四是食物资源十分丰富,供求平衡,营养供给充足。
五是医疗技术水平普遍提高,有助于身体健康,消除了许多常规性疾病的影响。
六是有稳定的居住场所和生活环境,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以上是促成现代人长寿的主要因素。
不知这种回答读者阅后是否清晰?如觉得有理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
宇明于东莞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