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奇怪,明朝将尚书设为正二品,在历朝历代来说,定的还是比较高的,很多朝代的六部尚书比明朝都要低,比如元、金的尚书只有正三品,南宋的尚书是从二品,隋、唐的尚书也是正三品,再以前捯饬,尚书都只到第三品,看来尚书定为三品是主流,仅有清朝定的最高为从一品,次之的明朝正二品。
汪鋐,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尚书的大臣,加太子太保,他曾在香港击溃葡萄牙入侵者。
虽然尚书为正二品,上面有正一品、从一品压着,但是除一品外,能够与正二品尚书媲美的,仅有中央的左右都御史和地方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一职了,我们熟悉的布政使只有从二品,赫赫有名的内阁大学士很长一段时间仅为正五品的配置,后来才让高品阶大臣兼任,慢慢形成惯例的,所以明朝的官制,在朱元璋废黜了丞相,取消中书省后,皇帝直接控制六部尚书,中枢组织比任何朝代都要简化,于是明朝正二品尚书往上,仅剩下从一品的三孤和正一品的三公。
图为安徽绩溪县奕世尚书坊,此为胡氏宗族为明朝胡富和胡宗宪所立,至今存在,胡富官至户部尚书,死后赠太子少保,胡宗宪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三公,太师、太保、太傅,是古代地位最尊级别最高的三个官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仅次于三公的存在,最早是东汉给三公定的调,隋朝时废除三公三师开府权,三公权力大减,虽然各朝代都有置三公三孤,正一品或从一品,并为皇帝辅佐官,地位崇高,实际上是虚衔,并无实权,且无定员,无专责,说白了是对大臣表达尊崇给的荣誉,特别是明中期以后,专门成为了大臣的兼官、加官或赠官,活着的大臣最高只能到从一品的三孤,也就是太子少什么,死后才有可能更上一层给个三公什么的。
李春芳,嘉靖年间状元,以正二品礼部尚书加从一品太子太保入内阁,官至内阁首辅,因弄不过张居正而辞官回乡,死后赠正一品太师,有观点称他才是西游记作者。
举几个例子,朱棣时期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内阁首辅,大学士解缙,实际上仅为正五品,无论他的本职翰林学士和内阁大学士都为正五品;后来入内阁大学士的门槛慢慢高了,一般从尚书里选,比如嘉靖时期斗严嵩的徐阶,就是由正二品吏部尚书,加官从一品太子少保,入的内阁,所以徐阶在内阁的级别是从一品;再比如,由徐阶举荐的高拱,当年从礼部尚书入内阁,所以那时高拱正二品,后来也兼了少保为从一品,高拱死后赠正一品太师,是皇帝体恤臣子做的姿态,说到这里整个明朝唯独一个,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为三公的太师并掌有实权,这是特例。
二品上面还有从一品和正一品两个等级。
明清正一品一般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一般是三孤:少师、少傅、少保。
清朝沿袭明朝制度,加以发展,稍有不同,算是更完善吧。
以清朝为例:清朝按地域分为京官和地方官,按职能分为文官和武官。
京官中以文官为主,地方官则文武兼有。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经略大臣、大学士衔总督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兵部尚书衔)武职京官:九门提督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巡抚(加提督衔)六部尚书的品级一直在提高,唐是正三品,南宋是从二品,明朝到了正二品,而清朝已是从一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