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闭门思过一说如果按照孟子关于“心”的解读来看,确实和孟子有关。
简单来说,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拥有“四心”,这“四心”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人了,就是接近“禽兽”一般的存在。
所以,人犯错了,就要面壁思过,反思自己丢了哪一“心”,以此保有“四心”,避免成为“禽兽”。
1、孟子认为,人和飞禽走兽区别开,是因为人生来就有四心在孟子思想里面,所谓的闭门思过,指的就是人失去了人与禽兽所分离开的“四心”。
要理解闭门思过,我们先看看孟子思想中何谓“四心”。
这四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孟子思想里面,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四心,这四心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指出,人因为有“恻隐之心”,所以在看到人悲惨的遭遇时,会忍不住同情;人因为有“羞恶之心”,于是不愿意去做那些不知羞耻的事情;人因为有“辞让之心”,所以懂得谦让,知道长幼有序;人因为有“是非之心”,于是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孟子觉得,这“四心”是人独有的,是与生俱来的,象征着人先天的“善”,也正是因为人先天就具有这四个善的发端处,所人才会发展出社会,人才会和“飞禽走兽”区别开。
2、孟子思想中的“四心”虽是先天就有,但后天也可能失去,失去时,就需要闭门思过孟子指出,人虽然先天就拥有“四心”,如果后天太过放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这“四心”,渐渐走向“恶”,所以,孟子觉得,人要想一直保有自己“善”的天性,就需要时时刻刻反复思考自己是不是保有这“四心”,并且去践行自己“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类似嫉妒、好利之类的情况不知道反思,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是失去了类似“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或者“是非之心”,也就是说人代表“善”之天生四心出现不全,这个时候,因为禽兽生来是没有这四心的,于是失去了四心中无论哪一心的人,某种程度上属正走在渐渐变成“衣冠禽兽”的路上。
这么一看,孟子这话说得还确实够狠的。
所以,大家在看古装电视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看到长辈罚小辈面壁思过,小辈就哭哭唧唧,又委屈又生气的?不知道大家当时有没有这个感觉,我当时反正是觉得,不就是面壁思过吗,至于这么悲伤和懊恼甚至是害怕吗。
现在我算是明白了,长辈要晚辈去面壁思过,按照孟子理论来说,这不就是在说晚辈已经在走向“兽”的路上了。
听到长辈说自己“快成禽兽了”,这晚辈能不哭哭唧唧吗?所以,在古代,人一犯错就需要面壁思过,如果按照孟子思想来解读的话,也有其逻辑合理处。
因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人与兽之区别就在于这先天之善,人拥有代表善的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少了一个,人就向“兽”近了一步,等都没有了的时候,人与兽之间的差别就没有了,就完全成为和禽兽无异的存在了。
于是,孟子指出人要时刻反思和践行这“四心”,而所谓的面壁思过,就是古人反思自己是不是丢了这“四心”,继而防止自己渐渐变成“禽兽”的办法。
我认为闭门思过是和孟子的性善论和四心有关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什么是闭门思过?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一、闭门思过:闭门思过,中国古代典故之一,后引用为成语。
本义为关起门来思考自己的过错,比喻自我反省,改过自新。
出处: 1、东汉·班固《汉书·韩延寿传》、《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2、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
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
”2、孟子的哲学思想: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善,人性本来有“四心”,就连仁义礼智这四种品质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
这使人想到他在《公孙丑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
古人犯错就闭门思过,就是在反思自己到底丢了“仁义礼智”哪一种向善的心的“天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