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试答题主好,感谢你很有质量的提问,我的回答也力争有质量。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广为后世传颂,这首小令是匠心独运、大巧若拙,无雕琢之痕迹,有自然之天成。
马致远写自己的人生体会,也写出了天下读书人的世相和心酸,很容易引起后世读书人的共鸣。
在年轻时,天下的读书人大都很有抱负,青年时代的马致远就对“龙楼凤阁”抱有极大的幻想,但才不偶命,仕途多舛,空留散曲悲世情。
这种情形历史上的文人大都有过深切的体验,古代有“秋士”一词,又有无以计数的悲秋诗文,无不在诉说着士子的落魄与心酸。
《天净沙 秋思》在内容上为天下文人做了申言,在艺术表现上更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
题主所说的名词就是小令中的意象,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简单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一组有共同趋向性的意象构成一个有一定情境的画面,这可以算作是意境。
意象、意境在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抽象复杂的感情常借助意象、意境传达。
“枯藤,老树,昏鸦。
”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苍凉的秋境,如同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镜头很快又切换成了一副温暖、恬适的江南图景,这个图景是由“小桥、流水、人家。
”三个意象所营造而成的;镜头停留片刻,又切换到了萧瑟、苍凉的秋境,只是意象换成了“古道、西风、瘦马。
”显然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是眼前的实景,是实写,第二个镜头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
看起来是九个静态意象简单地排列,诗人艺术的运用了虚实交替手法是意象静中有动,增添了小令的韵味,在画面的对比中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愁怀。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面九个意象蓄势,最后一句张本。
一位落魄的游子浪迹塞外,深秋的黄昏,猎猎的西风中,一匹瘦马行走在苍茫的古道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道旁的老树,树梢上栖息着几只神情麻木的乌鸦。
人穷则反本,此时此刻,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温暖、恬适的江南。
如血的残阳把这个游子拽出了梦境,让这个天涯的游子只有断肠的思念,怎么也回不到梦中的家乡。
其实,马致远的家乡是在河北东光县,他只是在浙江作过几年小官。
他是代天下失意的士子立言,江南多士子,即便把江南说成故乡也无大错,这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情结。
读诗不可死于句下,不可认死理,因为诗歌是空灵的,这首小令在形式上是那样的明静、通透、空灵,在内容上又是那样的沉重、凄凉、伤感,难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唱。
(图片来源于网上)
确是的,作者水平很高,唯有高深的人生思想和智慧的心灵感悟以及真切的生活体验,才能发明创造出如此意境,如此创意,如此精妙的语言金句。
由此,这里我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连串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就能呈现出如此美妙的美文金句,如此幽深的意境和生活场景 ,哀怨而美丽。
这些名词组合组合出几情几景,然后此情此景下,来一句下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真是太绝了,水到渠成, 画龙点睛,末尾点出全词主旨及其升华,作者水平确实高啊!短短四句,寥寥数语,就便完整地展现了一副夕阳西下,落寞旅人在陌生的他乡惆怅失落而倍感孤独无助的画面。
生动传神,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极真切的感同身受。
这首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好好学习和借鉴模仿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