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第1张

侮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它是何意?有道理吗?

孔孟之道,早有所闻,年轻时就读《论语》《孟子》,其中有许多名句,至今不忘,还启迪着我如何去做人。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这我就认为是孟子的一大至理名言,值得后人深思,也启迪极大。

物生虫,必自腐,苍蝇不叮无缝蛋。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才起关键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才会起一些作用。

做好自己,打铁先要自身硬,这才是硬道理。

一个人必定是自己先有了招致侮辱的言行,然后别人才会敢侮辱他;一个家庭一定是自己先出现了漏洞,有招致毁灭的原因,然后别人才会来毁灭它;一个国家一定是自己先给人以讨伐的借口,然后别人才会来讨伐它。

这明明是物生虫先自腐之理,蛋无缝蝇不叮,外因不通过内因是起不到作用的,起关键作用的内因,是自己,不要总是找借口赖别人。

要赖就先赖自己,先检点反省自己,先做好自己才是最好最有理的。

做人就要学会自尊自严自敬自爱自重自珍自怜自信自立自强,先修身,而后才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不修好,说及其他,似是多余。

个人如此,家庭如此,国家亦如此。

人必须自尊自重,别人才不敢对你轻举妄动;家庭不和,夫妻,父子,兄弟不睦,外人才有可乘之机;祸起萧墙,国家不稳,敌人才会伺机而动。

如此之例,数不胜数。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求人靠人不是最好办法,做好自己,强大自己于不败才只最好办法。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一定很好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孟子中的这一段原文。

因为正是孟子提出了一个原则,叫知人论世。

你必须深入到他的文章中去,才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通灾),乐其所以亡者。

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同他商量吗?他们眼见别人的危险而无动于衷;利用别人的灾难来取利;把荒淫暴虐这些足以导致国家灭亡的事情当作快乐去追求;这些不仁的人要是可以用言语劝说,哪还会有什么亡国败家的事发生呢?曾经有个孩子唱到:‘沧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浑啊,可以洗我的脚。

’孔子说:‘学生们听着,水清就洗帽缨,水浑就洗脚,这都是水本身决定的。

’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侮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家必先是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

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尚书太甲》上说:‘天降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逃也逃不了。

’正是这个意思。

”这段话其实他的中心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是由自己的主观意识引起,无论是幸福,还是灾祸。

这就引出了孟子道德修养的核心:反求诸己的精神。

凡事都要先想想,自己做的好不好,而不是睁大眼睛找别人的错。

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的另外一段话,讲的就是反求诸己的精神: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我爱别人,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爱别人;我管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管理智慧;我待人以礼,但别人却不以礼待我,就应该反思自己恭敬程度够不够。

任何行为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才会归服他。

《诗经》上说:‘长久地配合天命,幸福就要自己去寻求。

’”这是一个眼睛向外看的时代,这是一个怨天尤人的时代。

人们往往以为自己无比正确,而别人都是“傻缺”。

努力得不到回报,就抱怨世界不公平;热情得不到回应,就抱怨别人太冷漠,总之都是别人的错。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没有人能和你完全同频共振,你的频率还需要自己调节。

所以,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提升自己。

儒家讲“为己之学”,不是自私,而是要求人们多反思自己,更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最后孟子还引用《诗经》的话,提醒我们“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幸福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不努力,别人给不了你幸福,如果要给的话,也许是鄙视的白眼而已。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假设有个人,他对我粗暴蛮横,那么君子就要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要不他怎么会对我这种态度呢?’反省后做到了仁与礼,那人仍然是粗暴蛮横,君子又会反躬自问:‘我对他还没有尽心竭力。

’自我反省而达到了尽心竭力,那人还是粗暴蛮横,君子就会说:‘这就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同禽兽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2]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孔子和孟子都提倡“忠恕之道”。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在社会上立足通达无碍,就要帮助别人也通达无碍,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支撑,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别人强加到你身上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只有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社会才能美丽和谐。

你对别人的态度,折射了你的修养程度。

你“投之以木瓜”,别人才会“报之以琼瑶”。

“忠恕之道”的核心是做好自己。

当然,总有一些蛮横无理的“垃圾人”,当我们已经仁至义尽的时候,对方还粗暴无礼的话,就没有必要理会,因为我们是人,他是禽兽,你要是同他一样蛮横粗暴,那你就是禽兽不如了。

孟子认为,不仅在人际关系上要“反求诸己”,在挺立道德主体性上,更应该“反求诸己”,因为无论是事业还是道德,都只能自己去追求,靠不了别人。

换句话说,祸福均由自取。

[1] 原文见《孟子.离娄章句上》。

本书译文采用意译。

与杨伯峻版《孟子译注》稍有不同,请读者明察参阅。

[2] 见《孟子.离娄章句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8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