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这种题材是干什么的?诗言志,歌永言。
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曲是拖长声音用来歌唱的。
可见,托物言志是诗歌的根本特点,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王国维据此提出了“意境”说,来判断诗歌的优劣。
因此,大部分诗歌都用到了托物言志。
《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都能用景物来烘托感情。
后来,出现了一些咏物诗,可以说是托物言志的典型。
如苏轼的《卜算子》,借孤鸿,来抒发自己不向世俗低头,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 *** 守。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被贬黄州后,仍然惊魂未定,彻夜难眠,偶然,惊鸿一瞥,便写下这首词,自陈心曲。
苏轼少年得志,极受神宗重视,神宗本想让苏轼留在京城,帮他改革,可苏轼坚持自见,反对变法,不肯苟同,这首词,就是他对理想的坚守。
陆游的《咏梅》更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和梅花有一样的生存环境,生存状况。
陆游僵卧孤村,无人理会,还要遭受病痛折磨。
梅花也如此,开在荒僻的断桥边,无人赏识,还要遭受风吹雨打。
然而,梅花纵使凋落于地,化为尘埃,依然芳香如故,不正是诗人独立不倚,坚贞自守,高洁傲岸的独立 *** 守吗?至于说哲理诗,宋朝以前,并不多见,宋朝以后才有理趣入诗的说法。
也可以说是“托物言理”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做学问,如同加工骨器,切开了还要不断磋,如同加工玉石,啄开了还要打磨一样,包含了只有下苦功夫,才能精益求精的道理。
唐代,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新陈代谢,未来肯定比现在好的哲理。
到了宋朝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等都是著名的哲理诗。
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站在不同角度,便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启示我们,只有坚持读书,写作才能运用自如。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是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人生中,美好的事物终归会逝去,然而逝去的同时,还会有美好的事物再现,人生总是有希望的。
诗歌是语言中的盐,读诗歌,总能令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做温室里的花朵,愿为暴风雨中的雄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