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前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用比兴之法抒怀,体现了诗人高洁自爱,不追逐名利的心态。
这种心态,常常反映在怀才不遇的人身上。
一、宰相诗人的困境张九龄是唐玄宗时代最后一个贤明的宰相,接替他的李林甫、张国忠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奸相。
因为唐玄宗糊涂昏庸,用人不当,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一年拜相,但是因为多次仗义执言,被唐玄宗冷落。
李林甫借机谗言迫害。
唐朝郑处诲 《明皇杂录》记载:(李林甫)屡陈九龄颇怀诽谤,尸时方秋,帝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将寄意焉,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林甫。
……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
张九龄感受到了危险的到来,因此作《白羽扇赋》献给李隆基,表明心迹。
皇帝您认为我有用处,那么”杀身之何忌“。
您觉得我是废物,那么把我放在箱子里不见天日我也能接受。
无论皇帝您怎样安排,我都感念圣恩。
同时,还作了一首《归燕》诗,对奸相李林甫低举了白旗: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这首《归燕》诗和《白羽扇赋》是姊妹篇,张九龄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不同的意象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即我没有什么欲望,也不想掌权夺利,你们俩还是放过我吧。
二、贬谪后的感遇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 唐朝进入了十九年的李林甫时代。
而张九龄降职去了荆州担任大都督府长史,在这个时期,张九龄作了《感遇十二首》,其一为: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的高洁美丽,出自于天然,并不是因为美人的欣赏而得此虚名。
因此,我不需要谄媚他人,不需要别人得认可。
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道德制高点上的自信。
三、比兴之法《唐音癸签》评价张九龄的诗作时说: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音癸签》感遇诗其一,自比于兰桂,归燕诗自比于海燕,古人喜欢用咏物的方式抒怀,这就是比兴与兴寄之法。
诗人心中有所感悟,不会直接写出来,而是咏物来婉转表达。
相似的如虞世南的《咏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诗中的蝉,和张九龄笔下的兰桂,异曲同工。
只是二人遇到的皇帝不同,因此结局也不同。
虞世南诗中透露出的自信,充满了骄傲,而张九龄的自信中,有一丝丝的委屈。
结束语张九龄担任宰相的时候,曾经劝唐玄宗杀掉获罪的安禄山:(张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诛之,以绝后患。
"帝曰:"卿无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
"卒不用。
《新唐书》公元755年,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
756年,唐玄宗逃难路上想起了19年前的张九龄不由泪流满面:帝后在蜀,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新唐书》假如唐玄宗听张九龄的话,杀掉安禄山,中国的历史将改变。
不会出现安史之乱,不会出现藩镇割据,不会出现河湟陷落,大唐盛世也许会延续更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不折,兰桂之香,如何影响更多的人,如何社会服务呢?其实张九龄的心中,又何尝不遗憾呢?可惜可惜。
@老街味道
这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之作,是张九龄的名篇之一《感遇》的一句。
张九龄是开元盛世最后的名相,为人清风明月,不附权贵,选贤任能,有胆识有担当有才能,敢直言敢直谏!可他所遇不是以人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逐渐沉迷美色,贪图享乐的唐玄宗李隆基,他的满腔热血,沸腾的斗志终是付于一场千年的冰霜,只能融化冰山一角!感动世人,感动自己,终究感动不了那个居安不思危的唐明皇!他带着神秘色彩而来,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
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
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
”而他从小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五岁就能吟诗作对。
他有着所有读书人都有的报国之志,可终究付之流水,他心灰意冷,辞官归隐,在深山幽谷中偶遇一株兰花遗世盛妍,有感而作《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花在无人之地,却依然芳菲尽显,幽香怡然!她的花开从不为人而开,她的花香亦从不为引人而香,她尽情绽放自己,为自己而活,有盛世美颜,却甘于平淡!一瞬间,他悟了“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不管身处何地,泰然做自己,为民尽心,何需人折,何需人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