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水养鱼,到誉满天下,再到含冤被杀——唐代财务第一人宰相刘晏在中国古代改革家中,唐朝宰相刘晏的所作所为并不比商鞅、王安石稍逊,其“官商并举、富国亦富民”的经济政策,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总结起来,刘晏的经济措施可以归纳为“一个基本理论和四个配套措施”:“放水养鱼”(国民兼富)的基本理论;“疏通货物运输”(基础设置);“抓大放小”(控制批发、放开零售);“购买民间服务”(扶持官商合作);“构建信息网络”。
一般来说,征税和被征税通常都处在互相对立的两极,收税的官员希望越多越好,赋税的百姓希望越少越好,很少有人能从二者皆得其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刘晏正是这少数人之一。
他推崇的是“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的思路,认为培养税源群体,增加人口和生产数量,比征税更重要。
以此为依据,刘晏的征税思路可以归纳为两条:一、“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意思是课税应选择国民需求量大,同时需求d性小的商品,因为此类商品税源丰富且稳定,是国家征税的主要基点。
这类商品现在主要是烟草和酒精制品,2018年全国烟民的贡献的总税收是一万一千四百亿,军费才一万一千亿。
但唐代没有烟草这东西,所以盐成了烟草的替代品。
因此,盐法的整顿成了刘晏财税制度改革的重点。
二、“知所以取,人不怨”原则,既课税既要增加国家收入,又要顾及百姓的负担,争取以刺激工商发展的前提下增加税收额度。
由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刘晏并没有将征税和被征税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希望通过“放水养鱼”的方式谋取一个平衡点。
为此,刘晏针对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萧条、政治混乱、藩镇割据的局面,集中力量对基本建设加大投入,保证“货通天下”,先让水活起来。
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刘晏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度支、转运使等职,成为兼管财政的宰相,上任后刘晏马上便开始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官商合作并举”的漕运体系改革。
本来关中、河南等地都是唐朝著名的产粮区,两地所产的粮食基本可以满足京畿的供应,初唐时期大量的国家粮仓也都设置在河南洛阳一带。
但安史之乱将河南彻底打残,关中的粮食只能依靠漕运由江淮地区补充。
但当时漕运废弛阻塞,造成关中粮食困难,缺粮上百万石,饥荒四伏,粮价暴涨。
为了稳定粮食这种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刘晏主政经济后一件事便是动用国家资源疏通河道。
他针对长江、汴水、黄河、渭水,各条水流缓急不同的状况,将整个漕运分成四段,分别在扬州、汴口、河阴、渭口等河道的交界处,设贮粮仓进行转运。
使江船不入汴水,汴船不入黄河,河船不入渭水,提高了运粮效率,杜绝了翻船事故。
在疏通河道的同时,刘晏将原来国家全盘 *** 控的漕运体系,分润于民大量购买“民间服务”,做到官商并举,刺激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其中,在打造大型漕运官船的领域,刘晏为鼓励造船的积极性,许以“一船千缗钱”的高价。
当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实际造船费用不及一半”时,刘晏说道:“办大事,不可吝惜小费用,一切皆应长远考虑。
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杂事的费用很多,应该保证船厂的利润,官船才能造的坚固,如果让船厂低价竞争,船只的质量不会好的。
除了购买漕运官船外,刘晏还在四段河道当地分别雇佣船工。
军队只负责保护漕运粮船的安全,其余所有粮食收仓储运和行船全部由国家雇佣的地方丁壮完成,既避免了过去由江南民夫直运入京的劳役之苦,又给沿河各地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刘晏在漕运制度上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运转的效率和安全系数,一改之前,一斛谷物能运到京城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奖赏的状况。
年运谷物一百多万斛,居然没有一斗一升流失,不但解决了关中的粮荒还能实现粮食储备。
当第一船粮到达长安时,皇帝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盛赞刘晏“你真是我的萧何啊!”“官商分利”与“抓大放小”的盐业改革。
唐初,食盐曾实行自由贩卖,国家不收盐税。
但肃宗时期安史之乱导致国家经济紧张,由第五琦牵头开始实施盐铁专营。
但第五琦推行的“榷盐法”是国家全面掌控盐业所有环节,官收、官运、官卖,从生产到流通所有环节全部国营。
这种方式虽然确保了盐业税收,但从食盐生产监管到将食盐销售到每一个用户手中的整个流程,也导致官僚机构过于庞大,且效率极其低下,动辄出现盐荒,百姓意见很大。
刘晏主政后,既坚持了原先的官营原则,又在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方面作了调整。
他采取官商分利、抓大放小的措施,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由国家控制食盐的生产和批发环节,将运输和零售放开,由商人负责。
(“于出盐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售于商人,任其所止”)这种措施将私商经济的活力引入食盐的运销之中,借助商人追求利润的冲动,利用其销售经验和商业网络使食盐在市场里快速流通。
加入了私营经济后,市场上食盐匮乏的情况迅速改观。
这其实也在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市场并不缺乏商品供应,大多数时候出现商品匮乏都是流通环节不匹配造成的。
刘晏改革“榷盐法”后,在食盐的价格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国家的盐税却由之前的40万缗飙升至600万缗,真正做到了“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多出来的部分税收,又被刘晏用于漕运雇工等政府采购项目,真正让唐朝经济这潭死水开始有了涟漪。
信息体系建设与“常平法”从改革盐业中得到经验的刘晏,进一步开始在全国完善“常平仓”(也称常平法)。
“常平法”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储备制度”,不过它是一种有收益的储备制度。
商品多的时候,国家平价购入进行储存,一旦某地出现商品短缺,马上开仓出货平抑物价。
这种制度从开元年间便以实施,但之前一直都是各地自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
刘晏将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荆南道、山南东道,这些商品经济最活跃的地区的常平仓收归中央统一经营管理。
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了常平商品的周转速度,一方面有效的平衡了各地商品的丰盈曲线,另一方面也使国家获益。
《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
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集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
”“常平法”里面有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信息的价值。
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的古代,如何迅速了解各地商品的价格是件很令人苦恼的事情,别说官府对此反应缓慢,就是逐利的商人也知之甚少。
为了解决信息流通的问题,刘晏专门在诸道设置了巡院官,收集本道各州县雨雪多少、庄稼好坏的情况,每旬、每月都要向上汇报。
同时,他又雇佣了很多贩夫走卒,让他们搜集各地物价信息申报。
凭借这个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刘晏便能快速掌握各地的经济和市场动态,再辅以“常平仓”形成了,调剂有无,平抑物价,扶持生产,积极救灾的良性循环。
(“丰则贵取,饥则贱与”)纵观刘晏的财税政策,兼顾了利国与利民,把加强国家控制和发挥私营经济的相结合,充分利用二者间的互补关系,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并国家经济发展为基础增加税收额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通过加税来增加收入。
通过他的改革,全国人口在其任职末年,比他经手财政之前增加了一百多万户,国家的财税收入也由任职初期的四百万缗增至上千万缗。
真正做到了“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
”就像其他改革家通常没什么好结果一样,刘晏也是含冤被杀的。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代宗李豫病逝,唐德宗李适即位。
李适任命了另一个财税专家杨炎为相,公允的说,杨炎对于财税管理也是一把好手,他推行的“两税法”在中国古代财税史上属于首创。
但就像郭德纲说的,“同行都是刻骨的冤家”,杨炎和刘晏在管理思路上有很大区别。
另外,作为故相元载的党羽,杨炎曾受牵连被贬官流放,而刘晏恰恰是元载一案的主审之一。
杨炎掌权后,便开始一心罗织刘晏的罪状,先是罢了他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的职务,夺了财政大权,随后又给他栽了“谋逆”的罪名。
建中元年(780年),刘晏被迫自尽,这位经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掌管财政几十年,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大臣,抄家时所拥财物唯书两车,米麦数石而已。
在桑弘羊死后八百多年,中国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杰出人物。
他就是堪与桑弘羊美的唐朝的大理财家刘晏。
刘晏在安史之乱(756—703年)战时和战后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国家财政极度窘竭的条件下,担负起理财的重任,对财政经济工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四),为唐后期经济的恢复与振兴出了大力。
他办事能干,勋劳卓著,其理财方法和经济思想有很多精彩之处,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宝贵遗产。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刘(是河堤“筑以居,世号刘”)人,生于开元四年(716年)。
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官僚地主家庭里(高祖刘晋,隋时为县令;曾祖刘郁于唐初为弘文馆学士;祖刘恭,为县令;父刘知晦,为县丞,不像是门阀世族地主之家。
其家世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兄弟三人,晏排行第三(兄刘显,字士明;刘通,字士昭)。
在封建史家所赞美的“开元盛世”,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加以天资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做得一手好诗文在乡里有“神童”之誉。
提起刘晏是个“神童”,在历史上名气很响,以至曾被奉为“样版”式的人物。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封建社会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对小小的学就灌输了这几句话。
在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一段在当时颇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幼小的刘晏向去泰山封禅的玄宗皇帝献书受到赏识,被任用为秘书正字,成了秘书省年纪最小的一个官员,他的神童之名就是这时由地方传到京城,并由此事而垂于后世的。
唐玄宗(李隆基)取得皇位后,先后以姚崇宋为相,在开元初期,励精图治,却谀尚实,革除了若干弊政(如不幸边功不许宦官干预政治,绝外边贡献,停道佛营造等),减轻了一些賦税,社会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到开元十三年725年),由于农业连年丰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店肆待客,酒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裹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七《历代盛衰户口》)物价低廉,商业繁盛,交通方便,社会安定,户口增长(开元十四年户在七百万以上,口在四千万以上),这是唐王朝的黄金时代,也是幼小的刘晏一生中的黄金时代。
在歌舞升平声里,躇满志的玄宗皇帝为了炫耀自己的功业,也想学秦皇汉武的故事,到泰山去封禅。
开元十三年十月,玄宗率领大臣,车驾发自东都(洛阳),十一月至兖州行宫这时有一个幼童,赶到行在,递上一篇名为《东封书》的文章献给当今皇帝,深表颂扬之意。
他就是年方八岁的刘(刘晏当生于开元四年底,至开元十三年八岁有余,九岁不满,大略称之为八岁,见《新唐书·刘晏传》和《唐语林》卷三,《旧唐书作七岁,不确)。
玄宗览阅以后,觉得写得很是出色,更为作者的年幼而惊奇,即命宰相张说一有名的文豪,当时文士的领袖当场出题测验刘晏的才学。
刘晏年纪虽小,胆识不弱,对答如流,出口成章。
在座的公卿都不禁点头赞赏;身为中书令的张说,更是赞不绝口地说:“国瑞也”内宫闻说此事,也把刘晏叫去,争相观看。
就这样,在封禅后刘晏被带到京师长安授秘书省正字”之职。
长安的达官名士来访问的、邀请的,应接不暇,刘晏这个神童就“名震一时”了(新唐书·刘晏传》)。
唐代实行科举制,主要有进士、明经等科,由各州申送“举子”,赴京应试,及第后再经吏部“试判”合格,才得授官。
此外,还有名为“制举(或称“制科”)的非常的选举方式,即根据临时需要,设立直言极谏、贤良方正等名目繁多的科目,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中式的给予出身,成绩特好的直接“授以美官”。
在“天子巡狩、行幸,封禅泰山、梁父”时,往往举行这种特别考试,与应试人“会见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礼甚优;而宏才伟论非常之人,亦时出其(新唐书·选举志》)。
刘晏就是乘封禅之际,由制举中式而直接得官,与考进士比,走的是一条捷径。
当然,单以“制举出身,名望虽美,犹居进士之下(唐语林》卷八),但刘晏同时以“神童”被举荐为官,那就不输于进士出身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