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第1张

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八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八王之乱还得说到司马懿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其中最出名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

司马师无子,以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子。

司马师死,司马昭继兄执政。

因为司马昭是继承了司马师的事业,司马攸是司马师过继去的儿子,所以司马昭虽已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而认为这个天下是司马师让给他的,他还得把它交给司马攸,因此特别宠爱司马攸,司马昭临死,执司马攸之手以授司马炎,意思是兄弟要友爱。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做了皇帝,封司马攸为齐王。

晋武帝司马炎立儿子衷做皇太子.他是个白痴。

当时朝廷大臣都知道太子“不慧”,晋武帝的其他儿子又年幼,所以大家都希望司马攸能够继承武帝的皇位。

晋武帝也担心太子司马衷担当不了治理国家的重任,有意废掉他,司马衷母杨皇后提出“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古训,阻止废立。

晋武帝宠信的大臣荀勖、冯统党附太子衷,害怕司马攸嗣位后对自己不利,也竭力劝阻,而且怂恿武帝命令司马攸回到他的封国去。

司马攸气得吐血,就在洛阳病死。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太子衷继位,是为晋惠帝。

糊涂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

他即位之初,皇太后父杨骏为太傅辅政,独揽大权。

皇后贾南风(贾充女)凶险多权诈,与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合谋,于公元291年三月,杀杨骏、杨珧、杨济兄弟,杨骏亲族和党羽死者数千人。

贾后又废黜皇太后为庶人,迫使她绝食而死。

大乱就从宫廷政变开始了。

既而晋廷推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和元老卫瓘共执朝政,贾后仍不得专权。

这年六月,贾后又叫惠帝下手诏给司马玮,令其率领北军(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杀司马亮、卫瓘。

等到司马玮执行命令杀了司马亮等人之后,贾后又否认惠帝曾经下过这道诏书,乃借司马玮擅杀大臣的罪名,杀了司马玮。

这样国家大权就完全落在贾后的手中。

贾后除了依靠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颌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令他们四人并管机要。

因为这几个人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贾模和他们“同心辅政”,所以从公元291到299年这七八年间,朝政还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晋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司马道,是晋惠帝后宫谢玖所生。

太子和贾谧有矛盾,贾氏的亲党怕太子得政之后,也像贾后杀杨骏、逼死杨太后一样来对付他们,所以劝贾后废太子。

贾后于是诬陷太子適要杀害惠帝和她自己,废太子为庶人,接着又把太子杀害了。

就在太子道死后一个月,公元300年四月,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利用了禁兵对贾后杀害太子的不满情绪,起兵杀了贾后和张华、裴颁等人。

次年正月,司马伦又废晋惠帝,自立为帝。

宫廷政变转变为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演成“八王之乱”。

所谓八王是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同(司马攸子)、长沙王乂(司马炎第六子)、成都王颖(司马炎第十六子)、河间王颛(司马懿弟司马孚孙)、东海王越(司马懿弟司马馗孙),一共八个王而言。

一般人认为八王之乱是因晋初武帝封建同姓诸王所致,这是不全面的。

其实晋初的同姓诸王,虽都拥有军队,分润租调,但他们在封地上,并没有治民的实权。

而其召乱之速,主要是由于西晋承东汉末年以来州、郡积重之势,而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

如武帝末年,用秦王柬(司马炎子)都督关中,楚王玮都督荆州,淮南王允(司马炎子)都督江、扬二州,汝南王亮出镇许昌。

惠帝即位,用梁王肜(司马懿子)、赵王伦、河间王颛等先后镇关中,成都王颖镇邺。

赵王伦擅政,用齐王周镇许昌。

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州郡本已列置佐官,将军开府以后,复添设许多幕僚,他们的文武僚属,自然纵横捭阖,各求富贵,一切割据称雄与举兵向阙的事情,也均由此而起。

所以八王致乱,不是在于司马炎大封同姓诸王,而是在于司马氏任诸王以方面重镇之故。

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阎就起兵讨伦,得到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颛等的响应。

三王联兵打败司马伦的军队。

司马伦的亲信将领王舆也在京城举兵反伦,迎惠帝复位,司马伦旋即被杀。

司马阿入京辅政。

司马周辅政后,太子道的第三个儿子司马尚本来已被立为皇太孙的,也病死了。

成都王司马颖本来可以立为皇太弟,可是司马同想要久专大政,怕司马颖立为皇太弟之后,自己的权力被削弱.所以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司马炎第十四子)之子,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

这一着,不但导致司马颖与司马阎的破裂,也使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不满于同,因为司马乂也是有可能立为皇太弟的。

公元302年的十二月,西镇关中的司马颟出兵进攻洛阳,军抵新安。

在洛阳的司马乂也举兵讨问,连战三日,同败,为又所杀。

成都、河间二王都不肯离开他们的根据地邺城和长安,所以司马乂在洛阳执政,司马颖以大将军名乂在邺城遥加控制。

司马颥原欲废惠帝立司马颖,自己做宰相,可以专政。

司马颖也嫌司马乂不完全受他摆布,于是二王又联合起来,借口司马乂“论功不平”,于公元303年八月同时发动对洛阳的攻势。

这一次内战,司马颛命都督张方率领精兵七万,自函谷关(今河南新安东北)向洛阳推进;司马颖调动了大军二十多万,由前锋都督陆机率领,也渡河南向洛阳。

司马乂所能指挥的洛阳军队也不下数万人,三方结集的军队,人数在三十万人以上,这是八王之乱以来军队人数最大的一次集结。

司马马的军队人数虽不多,但是曾在洛阳建春门外,击败司马颖的军队,使陆机溃不成军。

不过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司马颖和张方逐渐收缩对洛阳的包围圈。

在这种困难环境下,洛阳城发生内部分裂。

公元304年正月,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司马乂,向外兵求和;并把司马乂交给司马颛部将张方,又被张方活活用火烤死。

司马颖进人洛阳,做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

这时惠帝子孙既死尽,颖又废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时政治中心移到邺城。

成都王司马颖是武帝的儿子,惠帝的弟弟,按照当时局面,他来担任西晋的皇位继承人,是名正言顺的。

但司马颖的为人,昏庸无道。

又委任宦人孟玖等,政治搞得比以前司马周、司马乂执政时还坏,因此大失人心。

洛阳禁军在东海王司马越的统率之下,拥戴惠帝讨伐司马颖。

荡阴(今河南汤阴西南)一役,讨伐军战败,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往自己封国(今山东郯城北)。

河间王司马颟命部将张方乘机率兵占领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司马越弟)联兵攻破邺城,司马颖挟惠帝出奔洛阳。

但洛阳已经落人司马颛手中,颖至京后不得复与政事。

不久,张方又强迫惠帝和司马颖前往长安。

司马颖到长安后为司马颥所废黜,豫章王炽(司马炎第二十五子)被立为皇太弟。

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在山东起兵,西向进攻关中。

司马颥战败,次年六月,越迎惠帝还洛阳。

颖、颐相继为越所杀。

大权最后落人司马越手中。

自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至公元306年惠帝回洛阳,前后十六年间的大混战,这就是所谓八王之乱。

而且诸王在混战中利用少数族的贵族参加内战,造成严重后果。

如成都王司马颖引匈奴刘渊为外援,于是匈奴贵族遂借赴国难之美名,长驱入邺;东蠃公司马腾引乌桓羯朱袭司马颖,于是乌桓遂长驱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辽西鲜卑攻邺,“鲜卑大掠妇女”,“沉于易水者八千人”。

从此大河南北.就成为匈奴、鲜卑贵族统治的世界,由八王内乱引起了五胡乱华的惨剧。

西晋末年,中国发生了·一次前后历时16年之久的大动乱,之后,西晋帝国被摧毁,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分裂时代,南方先后进入东晋、南朝,北方先后进入五胡十六国、北朝,直到进入隋朝,大分裂时代才宣告结束。

这次历时16年的大动乱,就是八王之乱。

事实上,参与此次动乱的王多达十几个,只是主要人物有八个,所以史称八王之乱,这八个王分别为: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冏、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

一般认为,八王之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公元291年3月到6月,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299年到306年。

一切皆因权利起,又因权利终!可谓利欲熏心,惶惶不可终日也...公元 265年,司马炎(即晋武帝)称帝,随后大封同姓子弟为王。

他改变汉魏以来虚封王侯的办法,给予诸王军政实权。

诸王不仅在封国之内权力很大,有的还兼理一方军务,如汝南王司马亮都督豫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都督荆州诸军事······这样,诸王既有封土,又有军队,势力逐步扩充,野心也自然随之滋长。

公元290年,武帝死,惠帝继位,由皇太后的父亲杨骏辅政。

惠帝是个白痴,当时天下荒乱,人民饿死的很多,而他却问:"那些人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个白痴做皇帝,大权旁落,野心勃勃的诸王于是就想趁机争夺政权。

战乱开始从官廷发动。

惠帝的皇后贾南风与杨骏争权,公元291年,她使楚王司马玮带兵入朝,杀了杨骏,并请汝南王司马亮辅政。

不久她又指使司马玮杀死司马亮,接着就用矫诏擅杀的罪名,杀死楚王玮,夺得全部政权。

公元300年,赵王伦起兵杀死贾后,第二年废掉惠帝,自己称帝。

大乱从此由宫廷内乱发展到诸王间的大混战。

这时齐王冏镇许昌,成都王颖镇邺,河间王颙(yong)镇关中,这三镇都是军事要地,力量最强。

这年三月(阴历),齐王冏联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共同起兵反对赵王伦。

经过六十多天的厮杀,战死者近十万人,最后赵王伦战败被杀,齐王冏入洛阳,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

公元 302年,河间王颙派兵二万进攻洛阳,并约长沙王乂(yi))进攻齐王冏。

长沙王乂和齐王冏在洛阳城内连战三日,齐王冏战败,长沙王乂割下齐王冏的头徇示(巡行示众)三军,朝政又落在长沙王乂手里。

公元303年,成都王颖和河间王颙以长沙王乂"论功不平,专擅朝政"为口号,联兵反对长沙王乂。

司马颙派部将张方率精兵七万出关东趋洛阳,司马颖派陆机等率二十万军队从北向洛阳进攻,惠帝和长沙王乂退出洛阳。

张方进入京城,纵兵大掠,杀人万计。

后张方退屯洛阳附近,惠帝还宫,但不能打退张方的包围。

京城男子十三岁以上的都被拉去当兵,一石米值万钱,许多人因此饿死。

东海王越在洛阳城中勾结部分禁军,把长沙王乂擒住,交给张方,为张方烧死。

成都王颖旋入洛阳,做了丞相,但不久仍回到他的老巢邺城,张方则在洛阳掠夺了官私奴婢万余人西还长安,军中没有粮食,就杀人和在牛马肉里一起吃。

真是一群吃人的野兽!公元304年,东海王越带领禁军奉惠帝讨伐成都王颖。

在荡阴(今河南汤阴县西南)一役,被颖杀败。

惠帝身中三箭,被俘入邺城,东海王越逃到自己封国(山东郯城县)。

河间王颙令张方率兵占据洛阳。

幽州刺史王浚和成都王颖曾有仇隙,这时便联合并州都督司马腾反对司马颖,并勾结一部分鲜卑、乌桓人充当骑兵。

司马颖也求匈奴左贤王刘渊助战,刘渊派骑兵五千助颖。

司马颖被王浚打败,奉惠帝逃入洛阳,王浚军队进入邺城,大肆抢掠杀人,鲜卑兵还掠走许多妇女。

由是诸王间的混战便扩展为各族统治者间的混战。

占据洛阳的张方看到洛阳已经劫掠一空,便强迫惠帝和成都王颖迁往长安。

到长安后,成都王颖被废,司马颙独掌朝政。

公元305年,东海王越又在山东起兵,并联合王浚进攻关中,攻入长安,又大肆杀掠。

司马越先奉惠帝还洛阳,公元306年,他先后杀死司马颖、司马颙和惠帝,立晋怀帝,大权最后完全落在他手里,战乱才告结束。

从公元291年贾后杀杨骏,到公元306年司马越立晋怀帝,战乱达十六年之久,参加战乱的除贾后外,共有八王,所以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斗争,这是魏晋以来地方割据势力发展强大的结果。

"八王之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数十万人民被残杀,洛阳、长安等名城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统治者乘虚而起,由此造成了中国北部的长期分裂和混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943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