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历史简介

商朝历史简介,第1张

商朝历史简介 商朝历史简介

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2、商的先世商族是兴起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传说它的始祖契与禹同时。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 ,在亳建立商朝。

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死后,王位由其弟小辛继立。

小辛死后,传帝小乙。

小乙死后,继立的是自己的儿子武丁。

在武丁统治的五十几年间,是商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

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3、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

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4、商朝势力范围以内和以外分散有许多远较商族落后的方国。

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

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商朝历史简介商朝有什么历史?

前面我们讲了商朝有三大爱好,一爱打仗,二爱搬家,三爱用人祭祀。

接下来,我们简单聊聊商朝的历史。

教材里说成汤灭夏建商后,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商朝很快强大了起来。

但是,我们说了王朝的魔咒。

开国之君是打天下的,知道得天下不易,所以会珍惜。

但到了王二代王三代,那通常就要黄啦。

其根本原因还是家天下上面。

传位中保不齐出现混蛋皇帝啊。

前面我们讲了,商朝为了防止幼主掌国,采取了兄终弟及的方式。

哥哥死了,弟弟当王。

这样一来,接任的就是成年人。

但这个方法并不能解决另一个问题。

就是王八蛋当上王。

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商朝又有一个办法:大臣监督制。

我们前面介绍成汤在打天下时,有一个得力的帮手叫伊尹,是个厨师大臣。

成汤得天下后,任他为尹,他原名伊挚,因为当了尹,所以以官职为名。

所谓尹,就是模范、榜样,有点像精神领袖了。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商朝的秘密,商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政教合一的朝代。

商王就是巫王,伊尹就相当于大法师。

总而言之,伊尹的地位极高。

他的存在对王权构成了一种制衡。

要是商王是王八蛋,他就可以行使自己的影响力废掉商王。

伊尹还真这么干了。

《史记》有这么一个记载:虐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宫。

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这是说成汤之后,他的孙子太甲当商王的时候,就有点开始放松警惕,贪图享受了。

伊尹苦劝不听,直接就让太甲下岗了。

伊尹把太甲送到成汤墓地附近的桐宫,让他去闭门思过,好好改造一下自己。

他自己则成为代理商王,来管理天下的诸侯。

而太甲在桐宫呆了三年,终于改造好了。

伊尹经过考察,觉得他可以回来继续上班了,就把太甲迎回都城,将执政权还给太甲,还让太甲当商王。

自此,商王朝又稳定了下来。

这听起来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不听话的年轻的王在贤相的劝异下,回归了正途。

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说法。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一本专门唱反调的书,就是《竹书纪年》。

这个书是三国之后的晋朝,有一伙汲郡的盗墓贼盗魏襄王的墓,从中得到了十余车的竹书,里面记载着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的事情。

因为写在竹简上,又按年份进行编排,所以叫《竹书纪年》。

我称它为史书中的反骨仔,因为他专门跟正统史书唱反调。

前面我们介绍史书里讲尧舜禹是选贤选德,进行禅让制,可《竹书纪年》偏要说,是舜逼尧,舜野死。

《竹书纪年》就像史书中的愤青,特别看不惯史书中那些美好的记录,非要另搞一套腹黑理论,证明这些东西是假的。

关于伊尹跟太甲,《竹书纪年》也有自己的说法。

它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

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就是说,伊尹将太甲放于桐宫之后,并不是代理执政,而是自己当起了商王。

其实,这跟《史记》的记载相差不大,《史记》是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伊尹摄行政当国,还接见起了诸侯,这其实就是自立。

可见,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说法,听起来就像两种东西。

关键的差异在下面: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三年后,不是伊尹将太甲迎回了都城,而是太甲偷偷跑出了桐宫,潜回都城,纠集同党,杀死了伊尹,夺回了自己商王之位。

那么,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历史往往是这样的,它充满了迷题,就像一个大迷宫,充斥各种相反的线索,将你引向歧途。

你只有小心求证,仔细推测,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比如伊尹放太甲事件,如果从人性角度讲,《竹书纪年》似乎更真实。

人性讲斩草除根,伊尹既然流放太甲,又怎么可能还把他接回来。

难道他就不怕太甲怀恨在心,在掌握权力后对他进行报复吗?而《竹书纪年》也有一些让人费解的地方,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之后,为什么还要把伊尹的田地还给伊尹的儿子: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那么,哪一个才是真相?我只能告诉你,我也不知道,在某些事情上,历史并不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历史背后运行的规律。

比如伊尹放太甲,它透视出一个历史规律:王朝重用大臣,大臣形成了对王权的制衡。

从而解决王朝出王八蛋国王的情况。

但同时,也会产生另一种危险,就是大臣有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夺取执政权,最终鸠占鹊巢。

如果伊尹放太甲,是商王朝的一种权力分配实验, 《史记》则代表着实验成功的结果,是经验。

而《竹书纪年》代表着实验失败了,带来的是教训。

而我们观察两千年的帝制史,就会发现他们多在吸取《竹书纪年》的教训,从而加强皇权,削夺大臣的权力。

到了太甲之后,商朝又稳定了一段时间,到了武丁时达到了鼎盛。

但是,盛极必衰这个历史规律又在起作用了。

商代的败家子登场了。

这位就是大名鼎鼎、坏人排行榜霸榜三千年的商纣王。

教材里讲: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施用醋刑,残害人民。

这时候,商的三位大臣看出问题来了。

这三人是微子、箕子、比干。

看到商纣王在亡国的道理上越走越远,这三人采取了不同的作法。

微子是商纣王的大哥,他的方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个办法还是箕子提供给他的。

三人曾经开了一个会,商议怎么应付商纣王的胡作非法。

箕子跟他说:“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如果能把国家搞好,死了也心甘,但如果死了也没用,那还是走吧。

微子就此离开了国都,在商朝灭亡后,他生存了下来,被后面的周朝封到了宋地,也就是后来的宋国。

劝微子离开的箕子自己却没有离开。

箕子是商纣王的叔叔,他看到商纣王用餐时开始使用象牙做的筷子,就知道商王室有大问题了。

因为用象著夹菜,喝酒的杯子必然要用玉杯,用玉杯,桌上摆的自然要是山珍海味,吃的是山珍海味,那自然要住豪华的宫殿、出行用奢华的车子。

商王室怎么可能振兴起来?在劝谏不听后,箕子采取了装疯的办法,每次天疯言疯语,商纣王看到他极为厌恶,就把他贬为奴隶。

而在商朝灭亡之后,箕子带着一部分的商民向东方走去,一直走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称为箕子朝鲜。

最惨烈的是比干。

比干也是商纣王的叔叔,他既没有离开,也没有装疯,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王有过错,不劝谏,这不是忠臣。

害怕死亡而不敢说,这也不是勇敢。

有过就谏,不用就死。

这才是忠的极致。

最终,比干为劝谏付出生命。

他的不断劝谏惹怒了商纣王。

商纣王表示:“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

你就让我看看吧。

”商纣王将比干的胸膛挖开,掏出了比干的心。

那么,这三人的行为,谁才是正确的呢?这个就留给同学们自己思考了。

处死了国内的三位忠臣,大家都知道商朝已经走到了尽头。

这时,西方的一个部落向商王朝发起了进攻。

这个部落叫周。

关于商周,历史教材是这样写的: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游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周武王时,得到吕尚、周公等人的辅佐,周部族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这一段是十分严谨,你很难挑出它有什么毛病。

所以说,我们不要小瞧教材,教材里的东西都是经过推敲的,而且里面隐藏的信息量极大。

只是你需要一些扩展知识才能领会。

下面,我们就来拓展一下,我们看一下,关于武王伐纣里的一些背后隐秘。

下面这个说法,是正史的记载。

我们先讲一下商周的起源。

在远古的传说里,这些部落都有奇妙的说法,比如商部落的始祖叫商契。

商契的父亲叫帝喾,母亲叫简狄。

有一次简狄在野外看到一只玄鸟生下了一只蛋。

简狄吞下之后就生下了商契。

我们看商人都有鸟崇拜。

《诗经》里就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长大后,商契担任了司徒,主要抓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封地在商,所以他们后面被称为商人。

而周部落是神秘大脚怪的后人。

周人的始祖叫后稷。

他是黄帝的后人。

传说,他的母亲姜嫄有一回在野外看到了一只大脚印,踏上去之后就怀孕了。

这比瞪谁谁怀孕还厉害。

姜嫄生下就是后稷。

因为没有父亲,所以后稷被遗弃在野外,但路过的牛马都避开他。

想悄悄丢到山中,却发现山里突然来了很多人。

想扔到河冰上冻死,却有一只大鸟飞过来,用羽毛盖住后稷。

想死,天都不允许。

就此,后稷活了下来。

那后稷真的没有父亲吗?其实这是母系社会的特点。

在那个时代,人人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后稷长大之后,因为善于耕种,被尧任命为农师,农业部长,但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袁隆平老先生了。

此后,后稷的后人数次搬迁,最终他们搬到了歧山下的周原,因此被称为周人。

而此时的商王朝依然是天下的共主,他们四处征伐,扩张疆土。

到了商纣王的时候,终于亡国的日子近了。

史书上记载着商纣王的“光辉事迹”: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经常玩通宵,还制作了一种叫炮烙的酷刑,在地上摆一根铜柱,下面坑里烧着通红的炭,商纣王把犯人驱直到了铜柱上,犯人一不小心就会从铜柱上摔下,掉落到炭火之中。

商纣王以此取乐。

这时,商纣王有三位大臣,分别是西伯昌、九侯、鄂侯。

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商纣王,结果这位姑娘不善于迎逢纣王。

纣王冲冠一怒为红颜,杀了姑娘,还迁怒于九侯,将九侯施以醢刑,剁成了肉酱。

鄂侯极力强谏,却被商纣王施以脯刑,做成了肉干。

而最后一位西伯昌正是周部族的领袖,我们通常称他为姬昌,史书多记为周文王。

听了两位同事的悲惨遭遇,姬昌叹了一口气。

结果被另一个部族的首领崇侯虎得知,一状告上去。

姬昌被商纣王抓了起来,关到了羑里,幸亏姬昌的大臣闳夭送给商纣王美女宝马,将姬昌赎了出来。

这其间,发生了两件古怪的事情,一是姬昌被抓期间,潜心研究打卦,将八卦演绎出六十四卦。

另一件故事则极为惊悚。

姬昌被拘后,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来到殷商当人质,替商纣王驾车。

商纣王把他做成了肉羹,然后端给给姬昌,姬昌虽然察觉到了,但依然吃了下去。

商纣王大喜,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他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都不自知!”姬昌这才被商纣王放了回去。

不但放了出去,还赐给姬昌弓箭大斧,授予他征伐大权。

姬昌回去之后,开始了翦商大业,他主动献出田地给商纣王,要求商纣王取消炮烙之刑。

此举为他赢来了诸侯的赞许。

越来越多的诸侯投靠了姬昌。

姬昌还碰到了在渭水之滨的姜子牙,找到了翦商大业最重要的一块拼盘。

可是,还没等用兵,姬昌去世了。

翦商大业落在了姬昌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的身上。

周武王会同八百诸侯东伐纣王,行至孟津。

周武王突然退却了,他叹了一口气:你们还太年轻,不知道天命是什么。

再等等吧。

周武王再等什么?在等我们上节讲的,微子逃走,箕子被囚,比干被挖心。

大商已经没有贤臣,进攻的时候终于到了。

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再次发起了攻击。

商纣王纠集了七十万大兵迎敌。

可交战之刻,这七十万大军反戈一击,成为了周武王伐纣的带路党。

大势已去,商纣王登上了他修建的鹿台,全身披上玉石,自焚而死。

这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我们在看这段记录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

比如商纣王囚禁了姬昌,他为什么会放走姬昌呢?放走还算了,为什么还要给姬昌征伐权,让周部族变得越来越强大呢?而且史书中还记载了商纣王其实并不是一个昏君,反而才资过人: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为暴君呢?之所以出现这些难于解释的描述,原因之一,是这些记载是经过修饰的。

所有的史书都是经过修饰的。

区别只是它修饰的是哪一部分。

而史书要修饰的原因是,史书除了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教化。

它要树立反面教材,让大家引以为戒,它要树立正面典型,让大家模仿学习。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的商纣王很不幸成为了反面教材,让后来者警醒,经常熬夜喝酒玩通宵是没有好下场的。

而我们的周文王、周武王成为了正面教材。

两位大王成为正面教材不足为奇,因为周朝树立的周礼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主流,它沿继了三千年,直到今天还有深远的影响。

在三千多年的宣传中,人物的面容变得越来越单一,商纣王就是极恶之人,周文王、周武王就是英雄人物。

这当然并不符合事情的原貌。

到了春秋战国时,孔子老师有一位学生叫子贡,他算是商纣王的老乡,他就说:商纣王没有这么坏吧,这不会是把天下所有的锅都给他背了吧。

(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那么,那段尘封三千年的往事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应该怎么去还原?方法很简单,暂时丢掉历史记录中的教化作用,用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去推敲史书。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一起打开脑洞看历史。

今天和大家说说殷商的经济。

我们知道经商、商人,这样的词和商朝、商部落关系很大。

这就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好像商朝人主要是经商似的,其实不是这样的。

由于历史的久远,我们心中的历史是不断变化的。

就比如商朝的经济。

郭沫若那也是历史学大家,他不例外的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他在《古代社会》本论一章中就说过,殷代产业状况已经超过了渔猎时期,而进展到牧畜的最盛时期,农业已经发现,但尚未十分发达。

这对吗,后来证明是不符合史实的。

紧接着他就在《卜辞通纂》中做了修正,大抵殷人产业以农业畜牧为主。

而到了《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中,就有了新的评判,就卜辞所见,殷代牧畜应该还是蕃盛的,但农业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了。

应该说,最后说的是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06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