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是满清政府发明的一项专利,还真是满洲贵族的产物,圈地一事在康熙朝引起了很大振动,发生了鳌拜与苏克萨哈矛盾剧生,同时给广大的汉族人带来灾难。
满清王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定都北京后,由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在多尔衮的督促下,朝廷三次颁布了圈地令。
这时候的北京的周边地区,涌入了大量的满族人,北京城的市区住满了满洲贵族,比如满清诸王爷、特别是功勋及功勋子弟,占有了明朝遗留下来的房屋田产土地。
入关的满洲八旗将左、兵丁等等的穿衣吃饭,住处安置等,占有了京畿大量的民房,民田,历史称之为圈地令。
满洲贵族的特权过去老百姓叫“跑马占荒”,就是满洲人骑着马,在马的尾巴上系一把扫地用的条巴,骑着马跑,凡是满洲人骑马跑过的地方,无论村庄还是土地,归跑马占荒的满洲人所有。
河北、热河、山海关以内的大片土地被满洲人圈占,各旗主为庄主、地主、把圈占的汉民土地归为满清的人管理,为他们满洲人的经济来源,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自食无力。
三次圈地令大概圈地面积二百三十四万公顷。
可是由于满清刚刚入关不久,加之满洲人是个狩猎民族,对种地不通,战火连绵,大部分被圈占的汉族土地被荒废了。
圈地引起各旗争端到了康熙年间,鳌拜专权,鳌拜属于镶黄旗,是上三旗,提出他们镶黄旗的地少且地理位置不好,制造矛盾与正白旗换地,正白旗主苏克萨哈由于势力不佳被鳌拜杀掉。
在康熙八年,康熙帝亲政后,废除了多尔衮影响满汉团结的政策,对鳌拜这一霸道行为予以打击并铲除了鳌拜一党,严令圈地予以废除。
康熙帝旨意:“出旗为民、嗣后永不许圈”,至此:圈地彻底告终。
圈地运动的利与弊满清政府入关圈地的主要目的是想满洲人有了自己的土地,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由于满清刚刚入关还没有彻底统一,满族人的兵丁还要战场打仗,制定了这么个制度,最后满洲人根本就不种地,以卖土地吃地租为主,反而养成了大爷。
反之:被圈占的土地大部分来自于汉民,土地被占,只有给满洲八旗做佃户,大多人家流离失所,或者逃亡。
这就激起了民变,使大部分汉民加入了反清复明的行列。
《清史稿》记载一句:圈占土地反而增加了清朝初期的社会不稳定。
(图片来自自拍与网络)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清初的圈地运动俗称“跑马圈地”,和英国的圈地运动不能相提并论。
满清贵族的圈地运动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一种单纯的对土地的疯狂掠夺,主要是为了解决八旗军的生计和贵族勋臣的封赏!正是这场圈地运动加深了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
多尔衮的正白旗和索尼、鳌拜的两黄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八年,鳌拜被擒才结束。
圈地运动是满洲贵族的特权清初的圈地运动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始,到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止,多尔衮前后颁布了三次圈地令。
圈地范围由最初的京畿周边一直扩大到大半个河北,共计圈占土地约二百三十四万公顷,这还不包括驻扎全国各地的八旗军圈占的土地。
但是清初战火连绵,而满洲人又不会种地,这就导致了“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的局面,大量失地的百姓不是沦为满人的奴才,就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圈地运动加大了满洲贵族之间的矛盾多尔衮的三次圈地令,使得正白旗占据了京畿和河北最肥沃的土地,数量也最多;而索尼和鳌拜的两黄旗却是地少贫瘠。
这正是多尔衮对索尼、鳌拜不在皇位问题上对他的支持进行的打击报复!康熙登基后,鳌拜和苏克萨哈的矛盾根本就是多尔衮时期埋下的。
康熙八年,玄烨擒捕鳌拜后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二十四年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才真正结束了清初疯狂的圈地掠夺。
圈地运动的后果这场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客观上解决了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八旗兵在战场上能更加卖力。
而对于当时广大的汉族百姓来说, 承受的痛苦也许是千百年来的又一次深重灾难!他们的出路或被充到八旗庄园成为奴隶失去自由之身,或流亡他乡成为流民,加入反清武装。
圈地运动更进一步加深了清初汉族百姓反抗清朝统治的决心和信念,不利于清初社会的稳定!【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