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问题从古人的那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首先说读书,读书其实是最廉价又能提升自己的娱乐活动,买书现在在网上买很便宜,即使不买,三线以上城市的图书馆也可以免费借书,电子阅读渠道也很多,有付费的,也有免费的,例如微信读书、蜗牛读书。
不过你说了你看书耐不下性子,这需要调节,一开始你不要有功利心,去看那些听起来有深度似乎可以帮你快速进修并赚钱的书,而是选自己喜欢的书,那些可以让你沉浸式看下去的书,即使是小说。
如果你长期在固定的时间看,有了阅读的习惯,深一点的书看起来就不会耐不下性子了。
如果说你确实心很野,看不下书,那么你就去听书。
我现在每天都会用“得到”、“樊登”这两个APP听一些音频,里面有付费的课程,也有免费的资讯,例如得到的“邵恒头条”,选题贴合全球的重要资讯,还免费。
APP里的课程也不错。
还有一些视频类的APP,如“慕课”、“网易公开课”等,里面有很多免费的全国各地大学的课程和职业的课程,我学了好几个了,三十多岁重温了学生的感觉。
为什么现在专业化、个人化对一个人的事业发展那么重要?因为未来就是“知识付费”的时代,专业的人会很吃香,好的知识是值得用钱买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观点,接不接受付费,要看你接受程度。
第二个是行路,真的,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心里梦想仗剑走遍世界,真正去过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可是我从身边优秀的人身上,我看到了行万里路的价值。
一个人如果长期呆在一个城市的三点一线,就会感觉这就是全世界,一遇到挫折就会想到非常悲观的解决方式。
迈开脚,去过很多地方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大,你用心去感受你去的地方那些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或者梦想努力。
他们有锦衣玉食的社会精英,也有市井烟火的普通百姓,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曾意气风发,也曾彻夜难眠。
多出去走走,出差也好,计划中的旅行也好,不要走马观花,打卡拍照。
我记得以前刚毕业时做文案,看台湾的文案天后李欣频的书中写的很好的一个建议:去一个地方,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投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用身心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然后假设自己在这个地方生活,会是怎样的体验,这就跟电影电视剧一样,等于一次短暂的人生假设体验。
这样你才会找到远行的意义,这也是旅行和旅游的区别。
最后一个是圈子,任何轻松赚钱,让人觉得优秀的人,都是靠优质的圈子,密友五次元理论说:“你的收入是身边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收入的平均值。
”贵人是仅次于运气的外挂,这在不少咸鱼翻身的朋友身上得到验证。
好的圈子,那些人的格局会带着你变得更好,甚至突破困局。
还有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中文翻译为六度分割理论或小世界理论。
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人脉越好,圈子越好的人,这个数字越小。
这个理论我根据自身情况演算过,还是非常震惊的,我链接到了不可思议的人。
所以你要多去结识人,多去维系社交,当然这个需要分辨有用社交和无用社交,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会优先选择3到5个人以内的社交活动(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人数),最好的情况是1对1。
因为人一多,聊的就是虚伪客套,聊的就是权钱的比较,所以那种一群人吃饭喝酒的聚会我一般都不去的,因为那种社交就是一群人瞎吹水,听混得好脸皮厚的人吹牛而已。
但是如果维持在3-5人的社交,你就可以通过朋友,认识新的朋友,大家可以聊走心的话题。
这有利于维系自己的圈子,机缘巧合还能互相帮助。
另一个层面来说,人多的场合,即使是你请吃饭,你也是白请,因为根据情感分摊的原理,你的付出被一群人分摊了,没人觉得你是因为跟他的感情而请客的。
但是人少就不同了,在三个人以内的社交,你请了人家,给了人家东西,帮助了人家,付出了,人家是感觉得到亏欠的。
慢慢地,你来我往,圈子的价值就巩固了。
现在的人,特别是中青年,都开始厌倦社交,懒于去联系别人,却又感慨人情淡薄。
所以你得主动去认识,主动去联系,热脸贴冷屁股了就一笑而过。
想成功就要乐观、阳光、热情,脸皮薄、心高气傲的人真的不要谈论成功,他们更适合做陶渊明,我以前就是。
以上是我的感想,我自己也在努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实践是检验真知的最有效方式。
不只是读书可以,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多融入社会,它会教给你最实际的东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