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如果说单纯比两种制度的话,各有千秋,但是本人更加喜欢的是楚国的令尹制度。
楚国的令尹制度是什么?实际上这个令尹就相当于一个宰相,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就是说楚王下来权利最大的只有一个人!晋国的六卿制度是什么的,晋王下来权力最大的是六个人。
为很多人都会说你看晋国的六卿制度,有六个人共同做决断,那大家互相之间商量着来,而且哪个人都不会专权,这不就是传说之中的民主共和制度吗?这样的制度就代表着先进,这样的制度就应该值得提倡,所以肯定比你楚国那个所谓的一家独大要强多了。
但是,民主共和制度和这晋国的制度有什么不同,咱不是说人民老百姓有没有参与其中,这是本质上的问题,咱先不提,最主要的问题便在于,民主共和制度上面是没有人进行管理的,也就是说头顶上不会顶着一个王,六卿制度头上会顶着一个王。
那你说如果六卿的力量比晋王要厉害,都是手底下的人说了算,君弱臣强,这个国家还不乱了套,手底下的人因为争夺权利,争个你死我活,谁把君王放在眼里面,那这样的国家长期发展下去,会将大量的精力放于内耗之中,这样的国家即便不是被其他国家给灭掉的,也会因为自己国家内部出现过大的矛盾,然后分裂了晋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说君王的实力太强大,手底下这六卿有跟没有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六卿如果不抱团,根本对付不了君王,可一旦抱团儿了,这个一个团体,君王根本就对付不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种制度本身上想的很好,说六个大臣互相商量事情,然后决定一件事情揪着近怎么处理,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臭死一个诸葛亮,但是上面毕竟顶着一个君王,这个君王说什么呐,手底下的大臣也得去考虑君王的意思,总之由于君王的权力的介入,使得这个所谓的三个臭皮匠,臭死一个诸葛亮也不那么现实,顶多就是双方之间争权,争个你死我活。
楚国呢?事实上,楚国相比较于晋国来讲,更加有得好处,便是分割了君王的权力,也就是说,国军拥有一个可以制衡自己的一个人,而这个人并没有太多的条件限制,不是一个团体不会因为自己内心矛盾而选择放弃权利,或者是直接干掉君王,相比较于多人一起限制君王,这个单人限制君王某些条件就可以忽略掉,也就是国家内部形成国君和令尹这两个人权利上面的制衡。
所以在民主共和意志还没有发扬起来之前,我更加喜欢的是楚国的这个令尹制度,我想这也是后来宰相制度伴随帝王走了大概1000多年的真正原因,要真的把宰相给废了,那天底下就皇帝一家说了算,皇帝想把权利给谁,那就给谁,失去监控的皇帝,做事情更加肆无忌惮。
晋楚争霸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文公登上霸主宝座起,到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止,历时近百年。
晋楚两国曾多次展开争霸战,晋国九胜而二败,因此多数时间晋国占上风,楚国仅在庄王时代称雄一时,这是对晋楚争霸的总体概括。
一、晋楚争霸晋楚两国多次爆发战争,如:城濮之战、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泌之战、绕角之战、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战、焦夷之战、湛阪之战。
其中,楚庄王时代双方爆发四次战争,晋楚两国打成了二平。
自泌之战以后,晋国每战必胜,三次攻入楚国腹地,幸亏楚国地盘大有战略回旋余地,未被灭国。
在这些争霸战中,最著名的有: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泌之战、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均为两军主力的决战,晋军二胜一败。
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晋国还发动崤之战打跪秦国,发动鞌之战征服齐国,齐、楚、秦三大国都不得不臣服于晋,晋国霸业长盛不衰。
晋国虽强,但楚国地盘大战略纵深广,晋国灭不了楚国。
为了遏制楚国,晋国扶持楚的邻居吴国崛起;楚国予以反制,也扶持吴国的邻居越国复仇。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实为晋楚争霸的延续。
长期的争霸战,不仅给晋楚两国背上了沉重包袱,导致国力日趋衰落,而且造成武将权势膨胀、尾大不掉,导致君权被削弱。
晋国六卿势力崛起和楚国令尹由文官渐变为武将,就是长期战争的恶果。
二、晋国六卿晋国六卿制度始于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当上国君后,建立中、上、下三军制度,每军设将、佐各一名,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即六卿。
六卿在和平时期分掌全国政务,战时则统帅各军,军政合一、出将入相。
六卿以中军将为首脑,和平时为正卿(首相),战时任三军总司令。
晋国六卿实行世袭制,由赵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魏氏11个世族的精英轮流担任。
六卿中的赵氏死了,如该族无合适人选接替,则在其他世族中选年长且有名望者代替,依此类推。
长期的争霸战,抬高了六卿的地位,谁统领军队,谁就掌握政权。
同时,从晋文公之父晋献公开始,就开始实行削弱公族政策,国君的兄弟子侄必须到母舅之国居住,目的在于防止其篡位夺权。
如晋文公重耳之母狐姬为戎族翟国人,翟国被晋国吞并,重耳就被外放于翟。
一面是削弱公族,一面是六卿掌权,国君的权威日渐衰落成了摆设,发展为11个世族踢开国君互相兼并,最后酿成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分裂了晋国。
三、楚国令尹楚国令尹制度始于楚武王。
楚武王是楚国第一个自封为王的国君,他为了削弱各部落酋长的特权,强化王权,设立令尹、司马等官职,令尹死后由司马接替。
令尹对内负责国务、对外主持战争,集全国军政大权于一身,比后世宰相的权力都大。
由于令尹和司马位高权重,初期由楚王最信赖的王室贵族担任,是文官。
但由于争霸战争的需要,令尹、司马逐渐被武将把持。
到战国初期,就连令尹必须由王室贵族担任的规矩都被破坏了,不是王室成员的武将也可以当,如叛魏投楚的吴起就被楚悼王拜为令尹,让他主持变法。
晋国六卿和楚国令尹,其共同之处就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都是出将入相的官职;不同点在于六卿是把军政大权一分为六,而令尹则是军政大权归于一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