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高度?最高的高度!《洛神赋》是大美、绝美、难以超越之美。
令人沉醉之美,叫人心痛之美。
美得教人如啜清露,美得教人如沐芬芳。
就写美而写美,终成绝伦之美。
---除了曹植,还有谁?“仿佛兮若青云之闭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 何文、何词、何诗、何句,可比肩其美?《洛神》之美,天下无及!(附:《洛神赋》里的内容,也有借鉴前人的,比如屈原的,这倒无妨,曹植总不能生造一些典故吧!)- 若你,真想领略 《洛神赋》之美,就把她,背诵下来。
花些时间,你绝不会后悔。
记背了洛神赋,你才能体会 - 汉语言文学艺术,真真集大成之“美”。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不说了,去看原文吧!)
如果有人要问,中国古代最富浪漫色彩的抒情赋,是哪一篇?那么我告诉你,非建安时期曹植的《洛神赋》 莫属,因为这篇名赋是浪漫色彩文章的鼻祖,达到了此类文章的空前高度。
据著名作家迟子建回忆,她之所以叫“子建”,是因为他的父亲太喜欢曹植,太喜爱曹子建的《洛神赋》了,因此让他的女儿叫了“子建”,因为在他们父女的眼里,没有任何一篇文章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么高,这么富有浪漫色彩的了。
中国历代的抒情赋作品众多,内容各异,风格有别,但最富浪漫色彩的首推《洛神赋》。
战国末年,宋玉有《高唐赋》《神女赋》,皆写楚襄王和高唐神女爱恋之事,属于虚构,有明显的浪漫色彩,但二赋又均为客观叙写,不关作家个人之情,故难算抒情之赋。
《洛神赋》写人神恋爱的悲剧故事,抒写作者君臣难合之情怀。
《洛神赋》,其小序云写于曹丕黄初三年(222年),实则应为黄初四年,与其《赠白马王彪》一诗大体写于同时。
《三国志·曹植传》及《赠白马王彪序》 均指出曹植到洛阳朝见曹丕是在黄初四年。
洛神,相传为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后为神,故名洛神,又名宓妃。
曹植因与曹丕争太子之位而被曹丕视为“政敌”。
曹丕称帝后,更是不择手段迫害诸王。
此次朝会,任城王曹彰不明不白暴死,曹植怀疑是曹丕害死的曹彰,十分愤慨。
在返回封地时,途经洛水,有感而作此赋。
赋前小序简述了作此赋的缘起,正文分六部分:一写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情景,二写洛神的仪态、容貌和风度之美,三写由洛神之美引起作者对她的爱慕之情,四写洛神被作者诚心所感而有所表示,五写洛神因人神道殊不得相交接而含恨离去,六写洛神离去后作者的苦恋之情。
关于此赋的作意,历来说法不一。
旧说曹植曾求婚于甄氏未遂,而甄氏为曹丕所得,甄后又被谗而死,曹植有感于此而作赋。
此乃小说家附会之词,不足取信。
另有二说:一说此赋仿宋玉《神女赋》以歌颂神女,二说此赋借男女之事隐喻君臣大义。
从作品本身看,此赋以神话传说的宓妃故事为基础,借鉴宋玉的《神女赋》,描写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故事,塑造了一个纯真、热情而美丽的洛神形象,表现了二者互相爱慕而终因“人神道殊”不能结合的悲伤,借此寄寓作者对君王的思慕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是一篇熔铸了神话传说的抒情赋。
它故事完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它想象丰富,一切都置于迷离神奇、境界飘渺的幻境之中,这种非现实的描绘极具浪漫色彩。
此赋长于描绘,不但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借以渲染气氛,而且尤长于人物描写,着力刻画了洛神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了“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等千古名句。
在诗人的笔下其华美的服饰、姣好的面容、婀娜的体态、高雅的风度、缠绵的情思,均得以充分展示,且极具人的情味和品格。
此赋的成功又在于其语言之精美,它彻底摈弃了汉赋平铺直叙的呆板形式,多用比兴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式,语言华美而流畅。
曹植在《前录自序》中说,“君子是作也”,“摛藻也如春葩”。
《三国志·魏书·曹植传》称“陈思文才富艳”。
《洛神赋》用浪漫主义的虚构写自己真实的人生际遇和感受,极富艺术韵味,是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因此达到了了中国古代富有浪漫色彩文学的空前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