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传

汲黯传,第1张

汲黯传 《汲黯传》是赵孟頫真迹吗?有何依据?

【《汲黯传》是赵孟頫之真迹,但是欣赏到这幅书法作品之际,我有点怀疑这是他的真品?】元代最负盛名之大书法家赵孟頫赵孟頫之楷书与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中赵孟頫之书法取法为“二王”、直接魏晋,其“真、行、隶、草、篆等俱是当世首位,小楷又是子昂诸书首位。

”此论为同期之大书法家鲜于枢对赵孟頫之评价。

笔者阐述道,赵孟頫之小楷主要师法于“二王”以及钟繇、东晋道士杨羲,对于“二王”的《黄庭经》、《东方塑画赞》、《洛神赋十三行》与钟繇各贴推崇备至。

因此赵孟頫之小楷面貌的风格,与“二王”和钟繇之书风大多有相似之处。

所谓赵孟頫之小楷《汲黯传》赵孟頫之小楷代表作品有多种,这其中我们能够经常欣赏到的就是《老子道德经》、《汲黯传》等。

这其中的《汲黯传》是小楷代表作品中难得之珍品。

所谓赵孟頫之《汲黯传》小楷特点,与他的《老子道德经》相比更加显得厚重典雅,其用笔轻重得宜,行笔从容不迫一气呵成;不急不躁,虽然多方笔却不失温润,飘逸而不矫揉造作,收笔稍重,更加显得用笔用墨而一丝不苟。

特别是在弯笔从容使转,折笔立顿方棱,竖笔捺撇重,其它笔划疏淡参差而穿插当中。

历代书法大家对该作品都作了崇高积极之评价,但依笔者之见,该作品与《老子道德经》书写风格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并不是赵孟頫那一贯的让我们比较熟悉之风格行径,值得研究与推敲。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

“《汲黯传》是赵孟頫的书法真迹吗?有何依据?”《汲黯传》写于延估七年(1320年),是赵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

现收藏于日本东京细川家永青文库。

永青文库由细川护立于昭和25年(1950)设立。

这个文库收藏颇丰,保存着细川家族14世纪以来近700年收藏的古籍和艺术品,有数万册汉籍。

赵孟頫的《汲黯传》到底怎么收入细川家族的,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但是,依据《汲黯传》流传记载来看,道光年间还在中国,所以,最早也不会在晚清。

我们根据《汲黯传》的收藏历史来看,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书法作品,那么,它到底是不是赵孟頫的作品呢?从明代开始,这件作品就受到了一定的怀疑,近些年来有不少的人更是旧事重提,认为这件作品应该不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至少不是赵孟頫的真迹,这个说法我个人是非常不认同的,因为鉴定一件书法艺术作品,它需要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我们不能光看简单的表面,就能认为这件作品是真还是假。

这里边有很多的学问,我个人认为《汲黯传》,完全是一件赵孟頫的真迹作品。

首先是这件书法作品后面的题跋,与正文的书法风格是完全一致的,有赵孟頫题跋的一段话,“延佑七年九月三十日赵孟頫手抄此传于松雪斋。

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

”这段话,也是完全可靠的。

后面我们还要逐步的做一些具体分析。

但是,这个题跋正是引起很多人怀疑的地方。

事实上呢,欣赏和鉴定书法作品,猜想是没有用的,要拿出可靠的事实来说话。

因此,我们根据书法欣赏的两个原则,就完全可以断定这件作品到底是不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到底是不是他的真迹。

第一个原则是气韵我们从《汲黯传》这件书法作品的气韵上来看,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所以这是我们认为是真还是假的第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比较玄,有时也不完全可靠,但是望气而知之,这也是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常用的第一个原则。

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一眼望去,它就跟别的人不一样,你再细看,越看越好它就越真,而那些假的书法作品,你看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儿,但是你要再仔细一看看反复推敲,就真不是那么回事了,所以这个就是所谓望气而知而知的道理。

其中书法作品或者其他艺术作品的气韵,是扑面而来的一种生气,我们完全无法去拒绝它。

自古以来,欣赏书法和绘画都是气韵第一。

《汲黯传》经历了自从明代文征明等等一系列的大书法家大欣赏家的鉴定,都没有认为是假的,我们怎么要认为是一件假的艺术作品呢?像文征明都是明代一流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他的眼界是非常精的,还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他们更专业呢?所以我认为旺气而知,就是看书法气韵的这样一个原则,还是不能放弃的。

第二个原则是字法笔意我们从《汲黯传》的字法看,也是具备了赵孟頫书法用笔和结构常态的。

例如,赵孟頫非常有特点的“子”这个字的写法,在《汲黯传》书法作品当中非常明显。

对此,我们是非常重视字法原则的。

就是说,一个书法家写字的字法结构,谁是第一人?这是我们我们要追溯的问题,如果这个字法的第一人是赵孟府,那么这件书法作品,当然就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了,如果这个字的写法,第一人不是赵孟府,那么这个书法作品,就完全可以断定它根本就不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了。

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

俞和的书法作品。

那么,难道在《汲黯传》中只有子”这一个字是赵孟頫写的,其他的字都不是的?那当然不是!由于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说一些原理问题,不是一一的去取证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就不用一一列举取证了,因为在这个字帖里边很多字,都是赵孟府的那种书法结构特点非常明显,还有比如说“幼”小的幼子等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的去举例了。

总之,《汲黯传》是赵孟頫书法真迹的特点很明显,如果有较真的网友,可以去于如何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去仔细比较一下。

也许有人会说,那后人模仿他模仿得很像,你怎么能辨别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气韵来分析了。

也就是书法作品的整体美感,再结合具体的用笔特点。

不是说只看字迹结构这样一个指标就可以判断真伪了。

俞和的书法作品这里我大体提醒一下:俞和的《乐毅论》是一个临摹作品,赵孟頫的《汲黯传》是一个创作作品,这两件书法形成的过程完全不一样,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来说这个事儿,就是临摹作品的成绩往往比较拘泥,气韵凝滞,而且总体上来讲没有创作的成绩高,或者创作作品的成绩要远远高于临摹作品,这是书法历史上无数书法家的创作实践,完全证实了无数次的一个事实。

如果我们把俞和的作品跟《汲黯传》对比一下,你就明显的看得出来,俞和自己的创作和他的临摹,那是境界完全不一样的书法,再一点,从细节上来说,他也没有《汲黯传》这个书法作品里面的细节和精彩的东西多。

俞和临摹的王羲之《乐毅论》虽然是一个精彩的书法临摹作品,但是还是比较拘谨一点,整体的笔力要柔弱一些,跟《汲黯传》那种自由奔放而精致的有很多细节的笔法,是根本没法在一个层次比较的。

俞和临摹的《兰亭序》千里马在头条上经常在说“四法三笔”这个问题,我们所说的“四法”就是起笔、行笔、收笔和接笔以及“笔法、笔意、笔势”。

我没用“四法三笔”的方法来分析书法作品准确率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根据“四法三笔”对赵孟頫的《汲黯传》分析以后来看,他应该确实就是赵孟頫的书法作品。

《汲黯传》全文近两千余字,内容是抄录《史记-汲黯传》这篇文章。

其原稿因战乱散失将近三页缺197字,现存墨迹是明代书画家文征明补写的。

文征明跋赵书《汉汲黯传》称他“楷法精绝”。

清笪重光跋日:“松雪此册,字形大小,无不峭拔,云唐人遗风,其源乃出山阴耳”。

俞和的行书书法作品根据《汲黯传》题跋、收藏、印鉴和记录,这件书法作品流传有序,脉路清晰,先后经袁褧、项元汴、项晦甫父子、李宗孔(1618-1701)、卞永誉(1645-1712)、安岐、钱维乔(1739-1806)、唐作梅、鲍桂生、孙毓汶(1833-1899)孙孟延父子、斐景福(1854-1936)递藏。

最重要的是《汲黯传》卷后,有文征明嘉靖二十年(1541)的一个长跋,是年文征明72岁。

还有项元汴万历三年(1575)跋,编为宗字号,笪重光康熙二十六年(1687)跋,冯誉骥同治十二年(1873)跋,鲍源深(1812-1884)同治十二年跋,孙孟延光绪二十五年(1899)跋。

从这些清楚的流传有序的记载脉路来看《汲黯传》也不是一件伪造的作品,或者是把作者搞错了的作品。

可是不知为什么,《汲黯传》墨迹现藏日本东京细川家永青文库。

这应该是晚清以后的事情了,或者民国初年的事情了。

俞和的书法作品最早考证《汲黯传》的是嘉靖二十年(1541)明代书法家文征明。

此考证距离赵孟頫《汲黯传》已经221年。

他在《汲黯传》题跋中,详细介绍了对这些书法作品的认识。

右赵文敏公所书《史记·汲黯传》,楷法精绝,或疑其轨方峻”劲,不类公书。

余惟公于古人之书,无所不学,尝书欧阳氏八法,以教其子。

又尝自题其所作《千文》云“数年前学褚河南《孟法师碑》故结体如此。

”此传实有欧楮笔意,后题延佑七年手抄于松雪斋,且云:“此刻有唐人遗风。

”观此当是石本传世,岂欧褚遗迹邪?考欧赵两家金石录,无所谓《汲黯传》,竟不知何人书也。

公以延佑六年谒告还吴兴,至是一年,年六十有七矣。

又明年至治二年卒,年六十有九,距此才两年耳。

最后我们说说,元代的另一位著名书家俞和的小楷作品《乐毅论》。

俞和是赵孟頫的同时代的晚辈人,相当于赵孟頫的孙子辈。

他是元代众多赵孟頫的崇拜者之一。

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创造,但是书法成绩也不在俗人之列。

正如前面我说的,俞和本人的书法作品也是不错的,但是他在细节上和精细程度上面,跟赵孟府都不在一个层次这里,我就不一一再说了。

我要说的是《汲黯传》最后的一一段跋文的真伪问题。

赵孟頫在《汲黯传》末的跋文写到:延佑七年九月三十日赵孟頫手抄此传于松雪斋。

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

这段跋文是证明《汲黯传》最有力的证据,也是被后人怀疑的地方。

不妨我们一一解读一下,跋文中的日期,我们就不多说了,具体时间元祐七年,是公元1320年,延佑是元仁宗的年号。

“手抄此传于松雪斋”是赵孟頫说,写《汲黯传》时,他已经病退在湖州老家一年,赵孟頫的书斋就叫“松雪斋”。

这也不是问题。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最后这句话:“此刻有唐人之遗风,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

我们从赵孟頫的这段记载来看,《汲黯传》这个书法作品,是依据一个刻本抄录出来的,这个刻本非常好,笔法非常像唐人的笔译,所以赵孟頫就抄录了《汲黯传》这篇文章。

赵孟頫的小楷《鲜于府君墓志铭》可是这个课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课本呢?是一个帖子还是一个石碑,这些都不太清楚,但总的来讲,我们认为赵孟頫写《汲黯传》这个书法作品的本字,是依据一个拓本抄录的。

这样的话,既然他是根据这个抄刻本来抄录《汲黯传》的,那么,作品带有一些不完全是自己的笔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既然叫做抄录,我们可以认为,他就不是一个临摹,而是赵孟頫在这个刻本的影响下,按照自己的心情在追求一种古人的风格,所以他意味深长的,在后面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余仿佛得其笔意如此”。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在抄录《史记-汲黯传》的时候,还受到了这个刻本的一些影响。

为此他感到非常高兴,所以就跟赵孟頫其他的书法作品,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外形不一样,精神仍然保持了赵孟府的书法的特点。

可是,有人能把赵孟頫的这句话作为是作伪的一个证据。

我认为这样的判断能力也太差了点儿吧?俞和为何伪造赵孟頫的书法作品,这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赵孟頫的小楷《鲜于府君墓志铭》伪造书法赝品,一般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作为一个商品,为了得到一笔丰厚的重金,欺世盗名。

但是这些赝品的伪作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粗糙,或者你再怎么高明的伪造,都会发现它要流露出一些粗糙的地方来,但是《汲黯传》这个书法作品,既没有任何粗糙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作伪可疑的地方。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除此之外,任何人都不会去伪造名人书法作品的,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所以,如果《汲黯传》是俞和自己写的,他有什么必要在后面要写上赵孟頫的名呢?这是根本没有道理的。

赵孟頫生活在(1254-1322)年代,俞和生活在(1307-1382)年代,属于元末明初的人。

他比赵孟頫整整小47岁,相当于赵孟頫孙子一辈人。

又比赵孟頫长寿了6岁。

据记载,俞和早年见到赵孟頫书法就非常崇拜他,那时,赵孟頫可能已经去世了。

因为我们算得出来,赵孟頫去世的那一年,俞和只有15岁。

这么小就学会了赵孟頫的书法,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俞和见到赵孟頫的书法,起码在20岁以后了。

后来,俞和的书法比赵孟頫要多一些棱角。

那应该是他晚年的时候了。

这也许就是一些人非要把《汲黯传》的著作权,分配给俞和的原因吧。

但是,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分析,一个是《汲黯传》这个书法作品它的气韵和精致性,一个就是《汲黯传》字法的原创性。

都不是俞和的书法中可见的。

所以我认为,《汲黯传》是赵孟頫书法真迹的可靠性非常大。

因此这个书法作品,也是历代追捧的一个收藏品。

可惜,至今《汲黯传》仍然流落在异国他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1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