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羞耻很重要。
对一个孩子来说,知道了羞耻就具备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羞耻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一种是为身边人的行为感到羞耻。
以下是针对已经能听懂大人说话,具备简单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低龄孩子。
对自己(可能)的行为觉得羞耻小猪去兔子家做客,看到小兔子的小车很好玩。
于是没有问小兔子就自己把玩具带回了家。
这就是一种羞耻的行为。
因为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就私自带走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叫做“偷”。
小兔子没有玩具了,会很伤心。
小兔子发现是小猪拿走了玩具,决定再也不和小猪做朋友了。
小猪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小兔的爸妈在背后说小猪的爸妈教育很失败,小猪因为自己的行为也给爸妈带来了挫败的感觉。
种种让小猪难受的感觉,就是耻辱。
想想做这个事情,可能引起各种各样不好的后果,让人心里难受的“耻辱感”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了。
因为身边人不当行为产生的羞耻如果小猪和妈妈走在路上,到了一个大公园里,公园里开了漂亮的郁金香。
小猪妈妈要摘一朵,小猪看着旁边路过的小猫小狗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猪妈妈,还在窃窃私语,小声说着真没素质啊。
小猪觉得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还希望离妈妈远远的,假装不认识她。
这种难受的感觉就是因为身边的人不好行为而产生的羞耻感。
这个时候小猪可能悄悄跟妈妈说:“不要摘了,妈妈,老师跟我们说过这样是不对的。
”小猪就因为羞耻感,阻止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有羞耻感是好事,是因为知道做了或者想要做错误的事情才会这样。
这样就会自己纠正错误的行为。
特理解题主的心情,我也常常被孩子问得灵魂出窍~~~蒙特梭利说过,这种感情类词汇,让孩子明白的最好方式,不该是查词典,而是在他们发生这种感受,或者看到别人发生这种感受的当时,家长用恰当的词表达出这一感受,孩子听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我非常认同。
有些词,比如羞耻,要是用语言解释,就会“羞耻”地发现:我真是词穷啊!可是,如果我们来这么一张图:图出自绘本《大卫不可以》孩子看到这个光屁溜在街上狂奔的大卫小朋友,会是什么感觉呢?TA自己会愿意这样上街狂奔吗?路人会怎么看呢?一张图带给孩子的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这种方式在儿童语言敏感期中尤其适用。
0-6岁的儿童,都处在语言敏感期,他们对语言的吸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所以,家长常常会感觉,自己的孩子昨天还说不出几个字,今天怎么突然说整句话了!这都是因为,孩子前期一直在默默吸收他们接触到的一切语言因素。
要想增强孩子的理解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生活中积累日常用语学习日常用语最好的场所自然是日常生活。
我们要注意的是,让孩子多参与日常生活。
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多参与少参与的,每天过的,不都是日常生活吗?大人过的确实是日常生活,孩子呢?尤其年龄较小的孩子,常常被大人照顾保护得太好,厨房没进过,扫帚没拿过。
我见过一个孩子,两三岁了,看到苹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