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行星能登陆吗

气态行星能登陆吗,第1张

气态行星能登陆吗 气态行星怎么解释?

不能。

气态行星中心有密度极大的内核,而且气态行星大气层的气压大到扔块煤进去都能被压成钻石,任何天体撞向气态行星的话,都会被大气压压扁。

以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为例,它由90%的氢和10的氦以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内核构成。

木星的大气层达到3000km之厚,大气层下面有一层2.7万公里的液态氢,再往下是金属氢。

因此,如果人类掉在了木星上,首先你得极其耐热,才能保证掉在木星核心之前在不被大气层烧死,所以如果用地球来模拟,你大约需要从大约18万米高的地方不断加速度地摔下来。

不要说人了,任何坚固耐热、抗压强度高的物体撞在气态行星上都是自取灭亡。

美国宇航局于1989年发射了一艘航天器“伽利略号”,该航天器花了六年时间到达木星,它的主要人任务就是探测木星及土星。

由于燃料的消耗,且在发射前并未通过无菌处理,为免与木卫二碰撞造成污染,伽利略号被安排撞向木星摧毁,2003年9月21日,它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坠落木星大气层,结束了长达14年的任务。

伽利略号带有一个探测器,任务是冲入木星的大气,在燃烧殆尽前尽可能多的发回数据。

这是个艰难的任务,与木星大气摩擦产生高达摄氏11000多度的高温。

在打开降落伞减速之后,探测器承受了木星的风暴、高温和巨大的压力,最终,坠入了木星的大气。

当然,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条件来改善航天器甚至是人类的存活概率,一定程度的抗压设计及降温条件将使我们对这类行星加强了解。

所谓气态行星,并不是气体行星,而是个实心球。

要降落在上面,理论上是可以的,不过,有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人类是做不到的。

那就是要受得住超级大的压力。

那么气态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气态行星,他们有共同的特点:距离太阳非常远,都有个岩石或者铁的内核。

体积的大小没有明确的数据。

还都是吸收的热量比释放的热量少。

关于他们的形成,简而言之,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每个行星都包裹着大量的气体,由于气态行星离太阳较远,吸收的热量较少,所以包裹的气体逃逸的较少,加上它们巨大的引力,使得它们如吸尘器一样不断的吸收着从太阳里喷射出来的气体和路过的彗星,进而使得他们的体积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有使得它们拥有了更大的吸附能力。

结果就是气态行星一个比一个个头更大。

而密度却远小于类地行星。

而距离太阳较近的类地行星由于吸收了更多太阳的能量,因此,质量轻的气体就逃逸了。

对木星来说,它的大气主要成分跟太阳一样,以氢为主,还有少量的氦,甲烷,二氧化碳,水等。

由于其体积巨大,所以,内部压力也大的超乎想象,如果以地球的一个标准大气压来衡量的话,木星上的一个标准大气压的位置,都还不算真正进入木星大气层。

假设,木星大气层内风平浪静,一个人乘着食物充足,又耐高低温且抗压无穷大的飞行器,匀速从木星大气表面降落的话。

那将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过程,因为木星的半径高达70000公里。

首先,木星表面的温度极低,零下170℃左右,空气中含有大量冰晶化了的气体,而由于距离太阳足够远,所以进入木星大气层以后,蓝蓝的天空肯定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灰暗阴沉的一片,随着降落,木星的温度会越来越高,空气的密度也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也是绝对的黑暗。

气体的尽头是波涛汹涌的液态氢海洋,气态氢和液态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可以认为是氢气的密度大的足以像液体一样流动了。

此时气压和温度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液态氢下面是金属氢,也就是在超高温和超高压下,氢气具有了金属的特征,以及一些常温金属所没有的特征,比如超导性。

金属氢的尽头,就是传说中的木星内核了。

在4000万个地球标准大气压的高压和20万℃的超高温下,任何物质都不可能是固态的存在,也就是说,木星的内核是液态的。

不管其的构成是岩石还是铁。

这也是可能着陆的最后地点了。

再往下,就只能在木星最中心的那个点上,靠引力平衡来着陆了。

如果这个时候,你的飞行器坏了,那么人在顷刻间就会被压成一张相片,进而连渣都不剩了。

如果你带来碳去,恭喜你,你有钻石了!土星的情况不会比木星好多少,无非就是压力小了点,温度低了点,那也远远超出目前已知人造飞行器的承受能力。

至于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缺少相关报道,所以不得而知。

但从土木二星来看,情况也不会美好。

毕竟个头在那摆着呢。

尽管木星内核温度已经非常高了,但离引发氢的连续聚变反应还远远不够。

要木星如太阳一样稳定的发光发热,至少还需要80个左右木星来帮忙。

所以木星成为恒星的希望极其渺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554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