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歇后语叫:姜子牙钓鱼一一愿者上钩,寓意姜子牙虽然出身卑微,生活潦倒,但对理想愿望的追求,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鱼蟹谋,只钓王与候的大丈夫所为。
姜尚姜子牙钓鱼多年,但钓明主赏识重用,只此一次就够了,也算是姜子牙有备而来,有备无患。
也是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
传说姜尚的先世为贵族,祖居吕地(河南安阳),故也叫吕尚,到姜尚时已经出身低微,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行踪漂泊不定,生活困顿不堪。
但是他胸怀大志,壮志凌云。
勤苦学习,满腹经纶。
探究强国富民之策,探讨治国兴邦之道,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以期有朝一日大展宏图。
当时,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殷纣王暴虐无道,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时代。
而在西歧周国,姜子牙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社会清明,广施仁政、人心安定,国势日强、经济繁荣,天下民众都倾心于周。
于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姜子牙获悉了周王(西伯候)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
虽已年逾七旬的他便毅然决然离开商朝,千里迢迢投奔西歧。
来到西周领地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栖身于此。
此后,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变化,待机出山,等待圣主明君的到来。
一天,姜尚仍在磻溪垂钓,恰遇姬昌游猎至此,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姬昌听后甚喜,于是礼贤下士,亲自扶姜尚坐上车辇,亲自拉车走了八百七十三步,传言姜尚封神,保周王朝坐享八百七十三年天下。
姜太公也不孚众望,佐周文王、周武王扶周克商,成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后受封于齐,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韬略鼻祖”“百代宗师”,遗世著作《六韬》,《阴谋》。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概人人都知道。
这个问题大概是脑筋急转弯吧?姜太公在渭水边上垂钓,按一般情况,水边垂钓,当然是钓鱼。
可是,姜太公的情况不太一样。
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这样,才能把鱼钩住。
姜太公的鱼钩是直的,别人钓鱼的时候,鱼钩要放到水里,他钓鱼的时候,鱼钩离水面三尽。
这样的做法,是很明显的做秀,不钓水中鱼和虾,专钓人间王与候。
因此,有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因此,姜太公只钓了一次鱼,就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之前所做的,都是钓鱼前的准备工作。
姜太公钓鱼这的种描述,与“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君子直道而行,刚刚符合,也正是因为太相符了,直钩钓鱼的说法大概就不太可信了。
后世演绎的可能性更大些。
姜太公的事迹,《史记》有载,司马迁时期,关于姜太公的史料,细节上就已经有些模糊了。
就能知道个大概。
对于某些细节,司马迁也不敢肯定,只能把一些资料和传说记在那里。
这是一种严肃对待历史的态度。
直钩钓鱼,《史记》中没有提及。
《齐太公世家》中,先说了姜太公的祖先是唐尧时期伯四岳。
关于四岳,有人认为是四人,也有人认为是一人。
曾经辅佐大禹治水,立了功。
他们的后人一部分被封在吕,一部分封在申。
姜太公就是他们的后人。
姜太公的称呼很多。
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姜太公”。
其次还有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姜子牙。
姜太公本来是姜姓,名尚。
吕是祖上封地,以地为姓,叫封姓,于是又称吕尚。
太公望的称呼,来自周文王见到姜尚之后所说的一段话:“自事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关于钓鱼,司马迁说:“吕尚盖曾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载与俱归,立为师。
”司马迁在渔钓之后用了一个“奸”字,有取巧之意。
说明姜太公钓鱼之时,其志大概真的不在鱼的身上,而在文王身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些关于姜太公归周的传说。
姜太公曾经是纣王的臣子,纣王无道,他才离开。
后来去游说诸候,没有赏识他,无所遇,他才来到周。
有种说法是,周文王被纣王拘于羑里后,他的手下散宜生、闳夭等人想要搭救文王,又没有好的办法。
他们听说姜太公很有智谋便找到他一起商量对策。
最后三人遍求美女奇物,献与纣王。
使得周文王得以放还。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钓鱼之事就可存疑了。
但是,姜太公参与搭救文王,与前边钓鱼的情节,并不矛盾。
所以,人们宁愿相信钓鱼之事是真的。
到封神演义中,姜太公成神仙,是一个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不一样了。
现实中的人物,大概是要吃饭的。
姜太公渭水垂钓的目标虽然在周文王,可是,在文王没上钩之前,钓几条鱼填饱肚子,大概也有可能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