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并没有所谓的《三皇篇》,问题中的这句话出自《白虎通卷一·号》。
原文如下: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
或曰伏羲、神农、祝融也。
《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
”谓之伏羲者何。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
治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谓之祝融何?祝者,属也;融者,续也。
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谓祝融也。
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说,人们只知道自己是妈妈生的,爸爸是什么?能吃吗?为什么有些家伙,天天给咱们送肉?这反映了原始人类,还不知道人类的繁衍,是需要爸爸参与的。
《白虎通义》又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生活情景:人们不分那女老少都挂着一片皮革或者苇草,用来遮挡保护自己的关键部位,由于皮革或者苇草制作麻烦,所以大家都只遮挡前面,后面就不管了。
抓到野兽直接生吃,困了就呼呼地睡觉,醒来来就乱吵乱闹,蹦蹦跳跳,饿了就寻找食物,吃饱了就扔掉剩余的。
三皇发现这种现象很不好,于是就发明了钻木取火,制造了各种工具,教会了大家进行农业生产,制定了各项规则。
从此,人们逐渐脱离了野生动物的范畴,进入了文明时代。
《白虎通义》这段主要的意思,不是单纯地描绘原始人的生活场景,而是强调那时的人们不知道礼仪,进而歌颂三皇的功业,尤其是伏羲,他“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
”为下文大力推广“三纲、六纪”做好了铺垫。
回答完毕。
谢邀!古代的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实就是说是母系社会的人婚姻习惯,那时根本没有我们当今的“夫妇”“夫妻”一说法,那时的人类对于男女之间结合是亳无限制的,所以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就连母亲本身也不知道孩子的爸是谁也很正常。
如今那个母系社会的具体情况难以考究,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得出另一个问题的起源,那就是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由母系社会的普通存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起源的,直到确切文字记载,婚姻制度才开始走向一个新的方向。
《礼记》说,宗子合族之礼。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性主名治际会。
名而男女有别。
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也,妻皆妇道也。
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礼记》中讲到了男女之间的名份、论辈行婚问题,古代婚姻从商周时期开始,有明确的论辈排名的秩序,从同姓的父系时代氏族的人,如曾祖父、祖父、父亲;到异姓嫁来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到从宗的血系枝分派别,如老大房头、老二房头、老三房头,由婚姻名份确定了整个家族从男女关系到长幼每个人的名份和辈份。
因为中国古代有了这一套完整的女男、辈份婚姻伦理体系,才有了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自从中原地区的人们有了这套完整的男女名份辈分婚姻伦理体系,周边的原始部族仍然处于“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等野蛮状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