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问者对原话表述有误,这句话其实是一代名医孙思邈讲的:“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经验之谈。
他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一知半解,存在自满情绪的医生的一句忠告。
他是说有些医生仅仅学了几年的医书,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自己任何疾病都能医治。
但是,到了临床实践以后,碰到千变万化的疾病,才知晓自己过去学的医学知识不够。
不但疑难的病感到束手无策,就连一般的疾病也感到缺乏现成的良方治疗。
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地穷尽医学的本源,专心钻研,毫不懈怠,不能因为读了几本医书,就以为医学已经全部掌握,这是误人误己的事情。
其实,个人认为在其它领域也是一样的:人们在实践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或者说已经不适用了,就逼着自己去发现新知识,寻找新方法,由此不断推动着认识不断朝前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但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缺一不可的。
我对″治病三年,天下无可读之书″的理解是″书本上的知识是相对一定的,仅凭书本上的知识死搬硬套是解决不了現实中碰到的问题的″。
正所为″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和物,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