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海内经,第1张

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反踵”是代表什么意思?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

《山海经·海内南经》:“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爲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 *** 管。

”《山海经·海内经》也说:“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卽逃也。

”算是这段文字的异文。

但其中“反踵”是相同的。

《海内南经》“反踵”晋代郭璞注说是:“脚跟反向。

”我们知道,一般人都是脚跟在后,脚掌在前。

枭阳却是反踵,与正常人相反。

这是传统的解释,本来并没有什么可以过多谈论的。

但是“反踵”其实也是有异文的。

《海外北经》有“跂踵国”,《淮南子》也有,但唐代李善《文选注》引《淮南子》高诱注却写作“反踵国”,并说:“其人南行迹北向也。

”直接翻译就是:“反踵国的人向南走的时候,其足迹就像正常人往北走。

”意思也是“脚跟反向”。

郝懿行说,“跂踵”的异文“反踵”,就犹如“岐舌”的异文“反舌”。

“岐舌国”见《海外南经》,但《淮南子》就写作“反舌国”。

一个是舌头分叉,一个是舌头根儿长在前面。

一般的理解,“跂踵”就是“企踵”,就是垫脚尖,即脚趾着地,脚跟悬空。

但“跂踵”有时也写作“大踵”,“大”跟“反”“支”字形相近。

所以,《山海经》的原文到底是“反踵”“跂踵”,还是“大踵”,这个还不好说。

也就是说,《山海经》愿意可能是说“足跟反向”,也有可能是说“垫脚尖”,还有可能是说“大脚丫子”。

回到《海内南经》原文上分析,梟阳就是《海内经》的赣巨人,两段经文的“人面”“黑身”“有毛”“见人笑亦笑”是相同的。

“长唇”“长臂”不同,从后文“唇蔽其面,因卽逃也”来看,“长唇”应该是对的,“长臂”应该是错的。

但偏偏“反踵”这两个字,《海内南经》和《海内经》是一样的。

这个时候,我们一般不再无事生非,直接把照着今本解释就行。

可是我们知道,今天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

在其漫长的成书过程中,还有成书之后人们的传钞过程中,其实是有很多变化的。

这些变化,有时是无关紧要的,但更多的时候却会造成歧义。

最明显的例证是,《中次九经》“熊山,席也”郭璞注:“席者,神之所凭止也。

”清代的大儒郝懿行、俞樾等人,都指出郭璞见到的《山海经》版本其实已经出现了错误,原文应该是“熊山,帝也”,郭璞根据错误的本子做出解释,闹了笑话。

这样晋代郭璞版《山海经》已经出错的例子并非一处。

比如还有《海外北经》“范林……洲环其下”其实应该是“渊环”,而郭璞却解释说是:“洲,水中可居者。

”也莫要说晋代的郭璞,即使汉代的刘歆,见到的《山海经》其实也早就面目全非了。

所以“跂踵”到底该怎么解释,其实还不是特别确定。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参考典籍:《山海经》、《淮南子》、《文选注》。

谢邀。

《山海经》的原文为: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左手 *** 管。

翻译过来就是:枭阳国位于北朐国的西方。

这个国家的人都长着人一样的脸和长嘴唇,皮肤黝黑而且长毛,脚跟在前,脚尖在后,如果见到别人笑,他们也笑。

他们的左手总拿着一根竹筒。

其中的“反踵”就是脚跟在前,脚尖在后的意思。

我们看看郭璞、袁珂以及其他古代书籍中是如何描写这段的。

[郭璞注] 《周书》曰:“州靡髴髴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

”《尔雅》云髴髴。

《大传》曰:“《周书》成王时州靡国献之。

”《海内经》谓之赣巨人。

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

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

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

犹《大荒》(《大荒南经》)说地有蜮人,人因号其山为蜮山,亦此类也。

[郝懿行注] 《周书·王会篇》作州靡费费,郭引作髴髴,《说文》(十四)引作,盖所见本异也。

又所引《尔雅》(释兽)当为狒狒。

[袁珂注] 《海内经》云:“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长唇原作长臂,则原作笑亦,目原作面,可原作即,从王郝诸家校改)。

”即此。

《周书·王会篇云》:“州靡费费,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谓之吐喽。

”是郭注所引也。

孔晁注:“州靡,北狄也;费费曰枭羊,好立,行如人,前足指长。

”费费即髴髴、狒狒,猿猴之类也。

又名山。

《山海经·北山经》云:“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亦名山燥。

《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

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

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

人尝以竹箸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

犯之令人寒热。

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

”《荆楚岁时记》亦云:“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谓此也。

亦名山都。

祖冲之《述异记》云:“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被身。

于深山树中作窠,窠形如坚鸟卵,高三尺许。

此神能变化隐身,罕睹其状,盖木客、山之类也。

”(《古小说钩沉》辑)均已从普通猿猴类动物演变而为神异之物。

其尤甚者,乃至转化而为一种能为妖异之鸟。

《搜神记》卷十二云:“越地深山中有鸟,大如鸠,青色,名曰‘冶鸟’,穿大树作窠,如五六升器。

若有秽恶及其所止者,则有虎通夕来守,人不去,便伤害人。

时有观乐者,便作人形,长三尺,至涧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

”然韦昭注《国语》(《鲁语》),乃以为山者,即古一足之夔,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

”《抱朴子·登涉篇》亦云:“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后,喜来犯人。

人入山谷,夜闻其音声笑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

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晖(足向后原作走向后,人入山谷原作人入山若,据《御览》卷八八六引改)。

”所谓蚑或晖之山精亦一足之夔也。

然夔古传乃为牛形(《大荒东经》),或为龙躯(《说文》五),至此而又或为鸟体,或为猴躯,或作人形:亦知神话传说之错综复杂,演变无定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云:“山萧一名山臊,《神异经》作,《永嘉郡记》作山魅,一名山骆,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热肉,一名晖,一名飞龙。

如鸠,青色,一名冶鸟。

巢大如五斗器,饰以土垩,赤白相见(闲),状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

俗言山魈。

”其名晖者,也,山也,夔之音转也;名蛟者,之音转或蚑之蚑讹文也:山名目之大凡见于此矣。

节选自刘滴川著 《山海经校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72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30
下一篇 2022-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