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逐年增加,今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41万,反映的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与知识相对贬值的效应叠加在一起所呈现的现实。
01 考研热的原因探讨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我们先来对比一组数据:2014年至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单位万人,下同):727、749、765、795、820、834,2015年至2020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65、177、201、238、290、341。
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只是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更快。
另一方面,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连续六年新增超过1300万,三个数据一比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多大了一目了然。
2、社会就业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滶增之间的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报名热的主要原因。
在现实的压力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希望借助读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好地发展机会。
换言之,就是为了获取一块更亮一些的“身份牌”和一块更好的“敲门砖”。
3、社会对知识的盲目追求是考研热的重要推手。
在现实社会中,谁要是说想要考研,得到的肯定是一致性的鼓励和支持,因为这是被看成很上进的表现。
反过来,如果有人从学生的家庭状况、个人的自身条件、就业前景等因素出发劝告不要去考研,得到的肯定是大概率的反对,很少会有这样不识趣的人,当年女儿提出考研我就是反对的,但那是父亲的权力与责任,换成别人可就不同了。
02 读研的综合成本探讨1、时间成本分析。
根据我国的学制,在不考虑幼儿园的情况下,经过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在不复读的情况下,就已经求学有16年,至少22周岁。
此时正是人生中工作创业最宝贵的黄金时期,过长的学习时间损耗的正是这一时间,如果读研是为了成为研究型人才自不必说,问题是大多数人还是为了找一份理想一点的工作,许多人找工作难恰是对社会的不了确不适应,这恐怕更不是读研所能解决的。
2、经济成本分析。
很多会说读研花不了多少钱,因为国家有很多的奖学金补助等,但两至三年的生活还是得花费一些,问题是这几年应该是工作状态,按一般的工资标准,这几年的收支成本应该不下20万元。
这对许多家庭还是很可观的。
经过两三年的打拼,许多人都已经小有成就,轻车熟路了,这可看成是机会成本。
3、社会综合成本分析。
都知道国家对研究生有高额的奖学金和补贴,据统计3年应当在6万元以上,这不包括学校硬件设施的投资和人力资源成本,如果大量本应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素质人才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进入到研究生领域,可又不能发挥研究生的作用,仍旧是普通劳动者的效益,这笔巨大的成本帐算的过来吗?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研究生第一生产大国,可又有有多少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呢?03 两点思考1、想当年,中专生都是“香饽饽”,一代中专生都能扛起一片天空,现在本科生都在“烂大街”了,于是考研热兴起,当到了研究生工作难找的时候,是不是下一轮就是“博士热”了?2、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但高级技工人才缺口仍然高达2200万。
我们本来就是普通劳动者,为什么都要往研究领域去钻呢?
考研人数连年增加,这个是表面的社会现象,反应的是社会的巨大变化。
1,经济学有种假设:经济条件变好,人生活水平越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也会提高,人文化素质提升。
我国的人均GDP一直在提高,对应人不断提升的文化水平。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饭都吃不饱,是不会有心情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
2,人才竞争的加剧。
单位选人,明明可以聘个硕士,为什么要聘用个本科?可能你会说,不看学历看能力,这个确实存在,但是在不认识的情况下,学历是种筛选标准。
更高的学历可以提升竞争力。
3,阶层跃迁的武器。
读书依然是跨越社会阶层的重要手段。
铺天盖地的媒体文章总是渲染西方国家如何讲求素质教育,学生过得多轻松。
但是,素质教育是真的,学习的辛苦程度却不相上下,这个社会不存在什么不劳而获,学习也是一种努力向上攀爬的手段。
读书改变命运,从来是个真理。
终身学习,经济下行周期的现在,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奋发前进。
如果觉得有道理,请点击右下角帮忙点个赞。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