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ituan
[外文]:air mass
在几百到几千公里的水平范围,温度、湿度、大气静力稳定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匀,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块空气。同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内,天气特点大体相同,气象要素变化缓慢而有规律。
形成形成气团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空气中的热量、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因而气团的物理性质主要由下垫面决定。例如,在冰雪覆盖的地区,往往形成冷而干的气团;在水汽充沛的热带海洋,经常形成暖而湿的气团。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如辽阔的海洋、无垠的沙漠、冰雪覆盖的大陆和极地地区等都可成为气团形成的源地。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使大范围的空气能够较长时间停留或缓慢运行在同一下垫面上,利于空气通过辐射、乱流、对流、蒸发、凝结等物理过程,逐渐获得与下垫面相适应的、比较均匀的物理性质。移行缓慢的高压(反气旋)系统是最有利于气团形成的环流条件。例如,副热带高压和高纬地区的准静止冷高压不仅使空气有充足时间同下垫面相互作用,而且其低空辐散的风场利于空气的温度、湿度水平梯度减小而趋于均匀。
分类气团分类通常采用两种分类方法:地理分类法和热力分类法。地理分类法是根据气团源地和下垫面性质来分类,将气团分为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 4个基本类型。其中除赤道气团几乎全起源于海洋外,其他各类气团又可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热力分类法以气团与下垫面性质的热力对比为分类依据,将气团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温度高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称暖气团,温度低于下垫面温度的气团称冷气团。
变性气团形成后,随着环流条件的变化,由源地移动到另一地区。在移行过程中,由于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和大范围空气垂直运动状况的变化,气团的物理性质及其天气特点也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发源于西伯利亚的温度很低的冷气团,在向东南方向的移动过程中,使所经过地区温度骤降,而较暖的地面又使冷气团的温度逐渐增高,因而当它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时,已经变性成为新的气团。
活动就北半球而言,冰洋气团一般发生于北纬65°以北,终年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及其附近洋面,其特征通常是气温低、天气晴朗、气层非常稳定。冰洋大陆气团和冰洋海洋气团性质相似,但后者可从洋面获得热量和水分。
极地大陆气团在北纬45°~65°之间的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形成,如亚洲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加拿大、阿拉斯加一带,夏季形成的位置偏北,冬季偏南。这种气团全年都很活跃。冬季极地大陆气团的特性和冰洋气团相似,夏季由于大陆增暖,气团稳定度变小。
极地海洋气团多数由极地大陆气团移至海洋上变性而成,其特性是比极地大陆气团温度高,湿度大,稳定度小。
热带大陆气团其平均位置大致在北纬35°附近,夏季形成在大陆副热带地区,其特征是热而干燥,晴朗少云。
热带海洋气团主要形成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副热带海域以及南中国海一带。这种气团无论冬夏,其低层都比较暖湿而不稳定,但在中层常常出现下沉逆温层,气层稳定。逆温层以上则比较干燥。所以,虽然气团低层潮湿而不稳定,但一般天气较好,仅在沿海陆地对流旺盛时才产生积云。
赤道气团形成于赤道附近的洋面上,是一种湿热的气团,气层不稳定,天气闷热,多雷阵雨。
影响中国的气团,大多数是其他地区移来的变性气团。冬季主要是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变性),以及主要来自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或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海洋气团。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受到西伯利亚气团的影响,这种气团控制的地区,天气寒冷而干燥。夏季影响中国的气团,除热带太平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变性)外,还有热带大陆气团、赤道气团,东北地区还能受到极地海洋气团的影响。来自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热带海洋气团是夏季影响中国的主要气团。它们带来丰沛的水汽,当它们刚到中国西南、华南和东南沿海时,因锋面和地形抬升作用常出现雷暴等不稳定天气。当热带太平洋气团持续控制时,因受中层下沉逆温影响,反而出现高温无云的天气。夏季,极地大陆气团(变性)一般只能影响中国长城以北和西北地区,有时也能影响到长江流域或更南的地区,它的南下是形成中国大量降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春秋季主要是受变性西伯利亚气团和热带太平洋气团影响。春季,变性西伯利亚气团不断北退,热带太平洋气团逐渐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在这两种气团交绥影响下,常造成中国多变的天气。入秋后,变性西伯利亚气团不断南侵,热带太平洋气团则向东南方海上退缩,在冷暖气团交绥地区造成秋雨,雨过后地面为冷气团控制,无气转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