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递质介绍

关于神经递质介绍,第1张

关于神经递质介绍

[拼音]:shenjing dizhi

[外文]:neurotransmitter

神经元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神经介质。神经系统传递信息,是从各种神经元轴突末端释放一定的神经递质,该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引起下一级神经元的应答活动。这种通过神经递质的化学传递是突触传递的基本形式。

神经递质所应具备的标准是:

(1)在某种神经元中合成并存在于该神经元轴突末端的一定部位;

(2)当神经元发生兴奋并进行信息传递时,便由神经元轴突末端释放出来;

(3)有起兴奋作用的,有起抑制作用的,也有兼备多方面功能的;

(4)神经系统中必须有其合成酶及其前体物质,也必须有其分解酶;

(5)用某种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看其发生的生理效应是否与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完全相同。

中枢神经递质的种类主要有:

(1)胆碱类:主要为乙酰胆碱(Ach)。

(2)单胺类:包括儿茶酚胺(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吲哚胺(5-羟色胺,5-HT)。

(3)氨基酸类:包括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

(4)其他:包括前列腺素(GA)、P物质、组氨和神经肽等。每种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都有其主要的分布区。一般来看,大脑皮层内乙酰胆碱含量较多,纹状体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含量较多,丘脑下部和脑干内则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较多。每一种神经元一般只能从其末梢释放出一种神经递质,于是该神经元就按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来命名。用荧光组织化学等新技术可直接观察到神经元含有哪些神经递质,并能观察到它们的分布和走向。

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通路

由于还缺乏能选择性地损毁胆碱能纤维的药物,并且缺少能直接显示乙酰胆碱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中枢胆碱能通路的了解还很不够。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胆碱能通路有如下几种:

(1)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神经元;

(2)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包括丘脑前区、丘脑下部外侧区、外侧视前区、苍白球等结构,其多级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都是属于胆碱能的;

(3)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内部的胆碱能纤维联系;

(4)直接由脑和脊髓发出的运动神经元,均为胆碱能神经元。

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通路

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脑桥和延脑。蓝斑是NE神经元的主要集中地,其上行纤维分腹、背两束。背束主要起于蓝斑,上行到达全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皮层等处,也支配杏仁核和丘脑下部前区;腹束发源于延脑、脑桥的诸NE细胞群,从脑干下端上行,通过网状组织、丘脑下部、边缘系统(杏仁核、隔区、扣带回)直至嗅球,沿整个通路均有神经纤维发出。下行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终止于脊髓。所以,下行纤维主要是支配对侧脊髓的。NE神经元的兴奋对保持全脑的兴奋性和惊觉状态可能起重要作用。

中枢多巴胺神经元的通路

哺乳动物的各脑区的多巴胺(DA)的含量是不同的,其中以尾核、壳核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黑质和苍白球。它们的多巴胺含量约占全脑总含量的80%以上。因此,它们可能同属脑内某一特定的功能系统。已经确定,在中枢神经系统内DA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中脑,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有如下3条通路:

(1)黑质-纹状体系统。起于中脑黑质,胞体位于黑质致密部。它发出很长的纤维止于纹状体,主要是尾状核和壳核及中央杏仁核。刺激黑质纹状体束引起好奇、探究、运动增多、觅食等活动。将两侧黑质纹状体束完全损毁,则引起不食不饮、运动减少、对周围事物无反应等木僵状态。

(2)中脑边缘系统。胞体位于中脑脚间核背侧,轴索上行达伏隔核和嗅结节。最近发现大脑皮层有广泛的DA纤维分布。中脑边缘DA通路的功能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某些情绪活动有关。

(3)结节漏斗系统。胞体位于丘脑下部,发出短轴索下行,终止于正中隆起。此部分神经元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有关。

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通路

胞体主要分布在脑干正中缝或附近的一系列小核团所组成的核群。中枢神经系统内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的走行与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走行大致相似,也分上行和下行两部分,而在功能上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相颉颃。

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

乙酰胆碱

其生物合成步骤比较简单,主要的合成酶只有一种,即胆碱乙酰化酶(ChAC),它与三磷酸腺苷(ATP)和镁离子(M嚦)共同作用, 促使来自机体血液和组织液中的胆碱和乙酰辅酶 A合成乙酰胆碱。

突触前膜内的囊泡是贮存乙酰胆碱的部位。乙酰胆碱从囊泡中释放出来以后,在突触间隙内进行扩散,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被乙酰胆碱酯酶所水解,成为乙酸和胆碱。其中,约有1/3~1/2的胆碱,又重新被摄入神经元,成为再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而乙酸则可被组织液清除。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和失活等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因为从代谢过程来看,多巴胺可作为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肾上腺素在哺乳动物脑内的含量较少,大约只有去甲肾上腺素的10%左右,它的作用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

去甲肾上腺素是在神经元的胞体内合成的,机体内的酪氨酸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神经细胞以后,经羟化酶的作用形成多巴,多巴在脱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多巴胺(儿茶酚乙胺)。多巴胺在儿茶酚乙胺β-羟化酶的作用下便形成去甲肾上腺素。从突触前膜的囊泡中释放出来的去甲肾上腺素,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失活,大部分则扩散到突触间隙中,其中约有70—80%被重新摄取,小部分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还有一部分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催化,转变为非活性物质。

5-羟色胺

属于单胺类,在化学结构上属于吲哚胺。是由色氨酸生物合成来的。在它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有两种合成酶的参与,一种为色氨酸羟化酶;另一种为5-羟色胺酸脱羧酶。

研究意义

中枢神经递质不仅对动物和人的感觉、知觉、疼痛、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有关,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控制和调节的各种功能活动,如睡眠和觉醒以及饮水和摄食等行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开展对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就为研究和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以及研究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开辟了新的前景。中枢神经递质对某一个神经元起兴奋作用,而对另一个神经元起抑制作用,这并不完全由递质本身来决定,还决定于受体的状况。所谓受体,是指突触后膜上的某些脂蛋白部分,它能同递质或某些神经和精神药物相结合,而引起一系列的理化反应。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脑功能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影响的药物,往往是通过影响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和受体结合以及失活等过程而起作用的。因此,开展神经和精神药物学的研究,就成为揭露脑内突触传递的本质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奥秘的有力工具。由于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促进了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认识,从而提高了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通常是先制备某些神经系统疾患的特定的动物模型,用其来筛选特定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或者筛选影响这些神经递质和神经肽释放或作用的药物,以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的障碍。

参考文章

  • 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因与哪些神经递质有关?儿科
  • 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多动症的发病关系如何?儿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041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