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aibei chengshi guihua
[外文]:planning of Taibei
台北市是台湾省首府,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四面环山,境内有淡水河、基隆河、大汉溪和新店溪。1967年7月,邻近的景美、内湖、南港、士林、木栅和北投等六个乡镇并入台北市。划为16个区,其中松山、大安、古亭、 双园、 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和中山等10个区为市区(即原市区),景美、内湖、南港、士林、木栅和北投等六个区为郊区(即新市区)。1982年城市总人口232.76万人。
沿革台北市从淡水河东岸艋舺小集市形成起,至今已有 26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清朝政府1875年在台北设府治,1885年,把台湾划为一个行省,台北为省会。1879年修筑了台北城,格局近方形,城内采用东西与南北正交的棋盘式道路系统,但城墙线与道路不正交。城设五门,其中仅丽正门(大南门)对准正南,全城背靠大屯山,面向新店溪。城的主轴北起天后宫(今台湾省立博物馆),南至丽正门,东西城墙则交会于大屯山主峰──七星山,城的北门至今保存完整。
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间(1895~1945),1905年首次制定“台北市区计划”,规划的人口为15万人。1932年制定容纳60万人的“台北都市计划”。这一时期,台北城墙被拆除,辟为城市干道;原有弯曲、狭窄的街道被取直拓宽;铺设上下水道;在城的西门外填地,扩大市区;调整街道系统,在原有棋盘式道路的基础上开辟放射状道路,在西门、东门、北门和大南门设置圆环道口,另外在大道埕东边建圆环道口,作为放射状道路的中心。1935年前后实施市区土地使用分区制。这些规划和建设,使台北市形成现代城市的基本骨架。
1945年10月,中国正式恢复在台湾的主权。40年来,台北市的规划和建设有很大发展。
城市发展现状分述如下:
人口和职业结构台北市人口增长很快。1950年为50万人,1963年为100万人。1967年扩大市区后,人口超过150万人,1979年为219.62万人,1982年为232.76万人。现有人口中约67%集中在原市区, 33%分布在新市区。80年代以来,原市区某些早期发展的区如龙山、建成、延平、城中和大同等区,人口逐渐减少;新市区的人口正在增加;原市区的松山、大安、中山、双园、古亭等区的人口也在增加。
全市从事商业、运输业、金融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人员占城市就业总人数60%;从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和城市供水等第二产业的人占35%;从事农业、林业、渔业等第一产业的人占5%。
土地使用城市总面积27214公顷,其中10683公顷为城市发展用地,约占40%;其余16531公顷为非城市发展用地,包括农业用地、保护区和河川地等。在城市发展用地中,住宅用地占79.2%,商业用地占8.8%,工业用地占4.6%,其他占7.4%。
几十年来,土地使用的最大特点是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混杂在一起。住宅区沿街处处是商店,邻里商业区和沿街商业带相结合,十分方便地为居民提供日常必需品。另一方面,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混杂使用,造成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在已开发区,住宅区的人口净密度为每公顷1500~2000人,因此,公共绿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偏低。现在收入高的居民阶层纷纷在市郊山坡地购置住宅。为促进城市合理发展,台北市政府于1961年底配合修订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区计划,草拟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区管制规划,并于1983年4月公布实施。
道路交通台北市的交通运输依靠棋盘式道路系统、少量的高架道路和一些郊区铁路。台北同省内其他地区的交通联系,主要依靠南北超高速公路和沿台湾西海岸的电气化铁路。1980年,全市出行量70%由3000多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26000多辆承担。出行量 30%靠私人交通工具,据1980年7月登记的小汽车为174594辆,摩托车为325329辆。
未来的发展台北市的城市规划分主要计划和土地使用分区计划两个阶段进行。在制订都市发展的主要计划之前,先编制纲要计划。1968年曾制订台北市纲要计划,以指导台北市都市计划的修订工作,内容包括计划地区范围、计划原则、计划课题与建议、计划构想及建议事项等。1979年批准的台湾北部区域计划,是指导台北大城市未来发展的准则。台北大城市发展计划,已把台北中心城市同相邻的20~25个城镇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到2000年,台北市规划的人口规模以350万人为限。为此,要实施更新原市区和开发新市区的计划,在新市区适当地利用山坡地。
1930~1980年,台北是一个单中心结构的城市,今后要建立多中心结构的城市。80年代初,一个副中心正在建设中,它位于原台北市以东8公里处,占地153公顷,新的市政厅和台湾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在1981年动工。将来采取许多措施(如设置步行区,预留公共绿地、高架通道、人行天桥等),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居住和商业中心,人们要靠步行方可进入中心。
为了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按照城市规划,在市区和郊区继续建设干线道路和次要街道。为解决市区现有铁路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引起的交通问题,将建设更多的立体交叉路口。为了排除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在现有33座人行天桥和25条人行地下道的基础上,再建一批人行天桥和地下道。为适应台北市向大城市地区发展的需要,计划建设大运量快速运输系统和高速公路网(包括内环、中心环和外环),以加快当地交通和过境交通的通行速度。
台北市1979年末有公园 113座,总面积 242.8公顷。(见彩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