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ngzaofashi
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北宋绍圣四年(1097)将作少监李诫奉令编修,元符三年(1100)成书,崇宁二年(1103)刊印颁行。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料”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内容概要
全书34卷。书前另有看详、目录各相当一卷。“看详”的内容主要是各“作”(工种)制度中若干规定的理论或历史传统根据的阐释。卷一、卷二为“总释”,考证诠释48种建筑物或建筑构件的名称来源、历史沿革,并列举了各种同物异名和当时的俗称。卷二之末附有“总例”,是全书通用的定例,并包括:测定方向、水平、垂直的法则,求方、圆及各种正多边形的实用数据,广、厚、长等常用词的涵义,有关计算工、料的原则等。
卷三至卷十五为“制度”,包括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设计规范,各种构件的权衡、比例的标准数据、施工方法和工序,用料的规格或配合成分,砖、瓦、琉璃的烧制方法。
卷十六至卷二十五为“功限”,详细列举各种工程所需的制作和安装的单位工作量,各工种所需辅助工(“供作功”)数量,以及舟、车、人力等运输所需装卸、架放、牵拽等工额。其中对构造复杂的铺作,还详列各类铺作每一朵所用各种构件的数量,以便计算工料。最可贵的是记录下了当时测定的各种材料的容重。
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为“料例”,规定使用材料的限量。其中或以材料为准,如列举当时木料规格,注明适用于何种构件;或以工程项目为准,如粉刷墙面(红色),每一方丈干后厚一分三厘,需用石灰、赤土、土朱各若干斤。卷二十八之末附有“诸作等第”一篇,将各项工程按其性质要求、制作难易,各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便于施工调配适合工匠。
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四为图样。
以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部分,均按壕寨(见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个工种分别记述。这些工种的内容,一部分同后世的分工相近。惟“壕寨”是那个时期特有的工种,它包括建筑开工前的定位、定向、定水平等测量工作,开挖、夯筑基础、筑城、筑墙、舟、车、人力运输、装卸以及供作功。
《营造法式》关于建筑的设计、施工、计算工料等各方面的记叙相当完善。最可贵的首先是较详细地说明了“材份制”,使我们知道古代建筑设计的根本法则,它是古代一种完善的模数制。其次是大木作图样提供了殿堂、厅堂两类断面图,使我们认识到两种屋架的结构形式的不同之处。
通过书中的记述,还可以知道在现存古建筑中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设备和装饰。例如檐下铺作用竹网防鸟雀,室内地面铺编织花纹的竹席,椽头用雕刻花纹的圆盘,梁栿用雕刻花纹的木板包裹等。
此书中许多专名术语,有的现在还不能理解,有待继续考证。此书编写时因受制于工程管理部门核算工料的需要,以致重要内容有所遗漏。例如虽详细记录了每一构件的材份数,而遗漏了更重要的间广、进深、柱高的材份数等。近世只是对这部书中大木作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其他各“作”则研究较少。因此这部著作仍然是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
版本《营造法式》的崇宁二年刊行本未传世。现有各种抄本均附有绍兴十五年(1145)王儾重刊题记,得知南宋初曾重刊,但亦未见原本。1956年发现宋刻残本,存卷十一至卷十三三卷,以及卷十中的四页,经鉴定为南宋后期平江府官版并经过元代修补。现在常用版本有:1919年朱启钤在原江苏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的丁丙藏抄本(后称丁本),完整无缺,据以缩小影印,是为石印小本;次年由商务印书馆按原大影印,是为石印大本。1925年陶湘以丁本与《四库全书》文渊、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版残叶版式和大小刻板印行,是为陶本;后由商务印书馆据陶本缩小影印成《万有文库》本,1954年重印为普及本。
- 参考书目
-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