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是什么?

读为是什么?,第1张

读为是什么?

[拼音]:duwei

又作“读曰”,为汉代训诂学家所创术语,并被后代沿用,主要用于传注中,意思是改读为某字。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变化主乎异,字异而义憭然也。”所谓“易字”,即换用本字以释借字。例如《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 读为畔。”“泮”本为“诸侯饗射之宫也”(《说文系传》),在此处为涯岸之义,郑谓为畔之借字。《礼记·乐记》:“武坐,致右,宪左。”郑玄注:“宪,读为轩,声之误也。”?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3/30440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宋健跋堋蔽靶敝枳郑俳璧脑涤墒嵌稚笥谩!渡惺椤に吹洹罚骸安ナ卑俜Y。”郑玄注:“时,读曰莳。”“时”无种植义,所以以“莳”读之则意义了然。

后代训诂学家在注释中单言“读”或“音”,其作用有时与读为(读曰)的意思相同。例如《淮南子·主术训》:“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高诱注:“苦读盬。嫚读慢缓之慢。”即谓“苦”、“嫚”分别为“盬”、“慢”的假借字。盬是不坚牢的意思,慢是缓的意思。《汉书·息夫躬传》:“京师虽有武蠭精兵,未有能窥左足而先应者也。”苏林注:“窥音跬。”意谓跬为正字,窥为借字。跬是半步的意思。

与读若(读如)一样,读为(读曰、读、音)也有以本字为训的情况例如《汉书·高帝纪》:“五月丙寅,葬长陵。已下。” 苏林注:“下音下书之下。”“下”字旧有上去二音,此说既定其音为去声,实际上也就明确其义,指出“下”是送下的意思。这种情况后来学者称为“破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384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5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