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T.是什么?

曼,T.是什么?,第1张

曼,T.是什么?

[拼音]:Man

[外文]:Thomas Mann (1875~1955)




德国小说家、散文家。

生平

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市。父亲是经营谷物的巨商,任卢卑克市税收事务的参议;母亲出生在巴西,有葡萄牙血统。父亲具有北部德国人的严肃、冷静的素质,母亲富于南欧人的敏感、热情和长于幻想,喜爱艺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性格,他兼而有之。1891年父亲去世,商号倒闭,1892年全家迁至慕尼黑定居。次年他完成文科中学学业后也前往慕尼黑,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1894),受到著名作家戴默尔的赞扬。1895至1896年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等课程,同时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及福利之页》审稿和写作书评。1896至1898年去意大利。1898年回慕尼黑任讽刺杂志《西木卜利齐西木斯》编辑。1898年中篇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出版。1901年以发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成名。1903年发表小说集《特里斯坦》,其中包括他的中篇代表作《托尼奥·克勒格尔》。1905年与有犹太血统的教授的女儿卡塔琳娜·普灵斯海姆结婚。以后陆续发表讽刺小说《王爷殿下》(1909)、中篇小说《在威尼斯之死》(1912),完成三幕剧本《菲奥仑察》(190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针对亨利希·曼批评德国战争政策的论文《论左拉》,发表《一个不问政治者的看法》(1918),从卫护“德意志精神文化”的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为德帝国主义参战辩护。1922年发表《论德意志共和国》的演说,表示拥护魏玛共和国,和他的哥哥取得和解。192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进入30年代后,托马斯·曼预感到法西斯的威胁,呼吁德国人民警惕,防止德国再走向灾难的深渊。1930年他在柏林作了题为《德意志的致词──对理性的呼吁》的演说,遭到纳粹分子的威胁;同年发表著名的反法西斯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3年为纪念瓦格纳逝世50周年,他在慕尼黑大学发表题为《理查德·瓦格纳的苦难和伟大》的讲演,从德国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出发论述瓦格纳,没有赞扬这位作曲家的民族主义倾向,因而遭到一些亲纳粹的文人和艺术家的责难。希特勒攫取政权后,被迫流亡。

1935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1936年纳粹政府剥夺了他的国籍,捷克政府立即给予捷克国籍。同年波恩大学取消了他的名誉博士称号。为此,他给波恩大学文学院院长写了一封著名的公开信,谴责纳粹政权践踏德国文化的罪行,揭露纳粹政府准备发动战争的阴谋。这封信在反法西斯阵线中起了鼓舞斗志的作用。

1933至 1938年在瑞士流亡期间完成长篇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雅各的故事》(1933)、《约瑟的青年时代》(1934)和《约瑟在埃及》(1936)。1937至1938年期间主编在瑞士出版的杂志《尺度和价值》。1938年迁居美国,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39年发表小说《洛蒂在魏玛》。1940至1945年直接参加反法西斯宣传,发表题为《德国听众们!》的广播演讲55篇。1942年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德国文学顾问。1944年取得美国国籍。

1949年为纪念歌德诞生200周年, 在法兰克福和魏玛发表演讲,两地都给他颁发了歌德奖金。由于对美国日益猖獗的麦卡锡主义不满,1952年他离开美国,移居瑞士苏黎世附近。1955年纪念席勒逝世150周年,他分别在斯图加特和魏玛发表题名为《试论席勒》的演讲。为了纪念歌德和席勒,他两次分别在东西德演讲,以表示他反对分裂、维护德国统一的立场。1955年8月12日于苏黎世去世。

创作

托马斯·曼是现实主义作家,进步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创作主要是中篇和长篇小说,基本主题是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和没落。在他的小说中,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种种无法医治的病症,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尽头的书”。他对资本主义社会采取批判态度。他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以及瓦格纳的创作思想的影响,但他的艺术和思想主要来源于德国18、19世纪进步的人道主义,因而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现实主义精神。他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已到尽头的同时,也感到一个新的世界(社会主义)正在出现,他认为自己作为这“尽头的宣告者”,“与这新世界有某种关系”,但他对这个新世界又持保留态度。

托马斯·曼小说的结构,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情节和人物都作了细致的安排。他从不拘泥于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常常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写法,使作品产生不同的情调和气氛。他讲究遣词造句,语多讽喻。他被认为是德国20世纪的语言大师。

中篇小说《堕落》(1894)是他的处女作,写一个女人堕落的故事,其中已隐约反映了他以后经常表现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抑的思想。小说集《矮个先生弗里德曼》(1898)收有6部中篇小说,体现了作者初期创作的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以外的孤独的人。在这些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这部小说集于1909年再版时,增收了一篇《火车事故》,讽刺普鲁士绅士的傲慢,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个家庭的没落》(2卷,1901)是托马斯·曼第一部重要的代表作,描写卢卑克城大商人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以及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发迹。他们分别代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竞争表明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开始转入垄断资本主义。这部作品成为德国社会从19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发展的缩影,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它“使整个欧洲都感到与自己有关”。小说的前半部按时间顺序写,后半部则有几条情节线索同时平行发展。小说兼用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通篇议论或夹叙夹议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




《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在威尼斯之死》(1912)是所谓“艺术家小说”,写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自视清高,市民只图实利,艺术与生活、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艺术家不肯随俗浮沉,便脱离现实,走向唯美主义。小说《在威尼斯之死》的结局,表明作者对唯美主义艺术采取怀疑态度。

《王爷殿下》(1909)描写贵族克劳斯·亨利希想与一个美国百万富翁的女儿结婚,嫌对方不是贵族,最后克劳斯家族出于经济考虑同意了这桩亲事。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中贵族与资本家互相依赖、彼此结合的独特现象。

长篇小说《魔山》(1924)是托马斯·曼的另一部重要代表作,是一部德国传统的教育小说,写大学毕业生汉斯·卡斯托普在一所疗养院住了7年, 疗养院病人中相信理性的乐观的人道主义者、狂热鼓吹禁欲主义的耶稣会教士、享乐主义者以及热中于精神分析的医生,都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卡斯托普。最后卡斯托普领悟到“人为了善和爱就不应该让死亡统治自己”。他终于摆脱了等候死亡的思想,离开了疗养院,企图有所作为,不料却被送上帝国主义战争的屠场。小说的背景是1904至1914年,但作品所反映的却是魏玛共和国时期流行的各种思潮。因此,这部“教育小说”又是一部“时代小说”。

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1930)是针对当时日益猖獗的法西斯势力写的政治小说,在托马斯·曼的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小说中魔术师齐波拉当众用催眠术使一位老实的咖啡馆侍者马里奥入眠,命令他做侮辱自己人格的事。马里奥醒来发觉受到戏弄,便拔出手q将齐波拉打死。作者把法西斯比作魔术师,把他们对群众的欺骗手段比作催眠术,借以表明一旦催眠作用失效,受骗者就会起来同骗人者斗争。这篇小说没有政治说教,却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含义。

托马斯·曼写完《魔山》后,受歌德的启发,采用《旧约·创世纪》中关于约瑟的故事,创作了包括4部小说的巨著《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写约瑟被他的兄弟扔进井里,卖给埃及人做了奴隶;又因拒绝一个埃及女人的引诱受到诬告而入狱。经过种种磨难,后来成为贤人,当了埃及的大臣,而且还成为他兄弟和以色列部族的救命恩人。这也是一部“教育小说”,作者写这部小说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意图。




长篇小说《洛蒂在魏玛》于1939年在《尺度和价值》上发表了部分章节,它写歌德与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女友夏洛蒂于1816年在魏玛重逢。小说没有什么情节,只是着重写这次重逢中的各种人物,特别是歌德的心理状态。小说高潮在第17章,描写歌德为夏洛蒂举行午宴。作者用意识流手法写了大段歌德的内心独白,再现了这位诗人生活的时代、复杂的性格和卓越的思想。最后一章描写夏洛蒂在幻觉中与歌德在马车中对话,把现实和梦境交错描写,表明尊重传统的托马斯·曼也擅长新颖的艺术手法。

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1947),是托马斯·曼写的第 3部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写艺术家的悲剧的“艺术家小说”,也是一部描写德国走向法西斯、走向战争和毁灭的历史悲剧的“时代小说”。艺术家的悲剧与民族悲剧具有内在的联系:脱离生活、脱离人民的艺术最终导致野蛮和反人道。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的痛苦写成的,因而作者称它为“痛苦的书”。小说中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不满于当代音乐墨守成规,试图创新。他和魔鬼订约,以弃绝人类爱为条件,换取魔鬼不断供给他创新的灵感,25年后他的灵魂归魔鬼所有。订约后,莱弗金果然取得成功,写出了许多反传统的“新颖作品”,其中《浮士德博士的哀歌》一曲是他创作的高峰,宣扬人类已失去一切得救的希望。但是莱弗金的人性并未完全泯灭,他违约两次向旁人表示爱的感情,因此受到了魔鬼的惩罚。当他看到他的爱导致了被爱者的不幸时,感到懊悔,向朋友们坦白了与魔鬼订约的秘密,并认识到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式,应该有益于人类。但他觉悟得太晚,他的灵魂已归魔鬼所有,他已变成痴呆。

小说中作曲家的悲惨遭遇是由他的朋友塞雷努斯·蔡特布洛姆转述的。他在转述中把不同时期的莱弗金的悲剧和民族悲剧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他不仅是个转述者,也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他信仰理性,与主宰着莱弗金的那种神秘的魔怪精神格格不入。他代表纳粹统治下德国的所谓“正派市民”,他们不同意纳粹政权,但又无力反抗。托马斯·曼在1948年发表的日记《〈浮士德博士〉一书的产生──一部小说的小说》中表明,莱弗金的思想、气质、经历以及他变成痴呆等的细节取材于尼采的实事,小说中对现代音乐的看法出自阿多尔诺的音乐哲学,与魔鬼的谈话出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些插曲直接取材于民间故事《约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作者只是用“蒙太奇”手法把这些材料“装配”成为一个整体。

长篇小说《被挑选者》(1951)取材于中世纪诗人哈特曼·封·奥埃的史诗《格里高里乌斯》,它的主题是宣扬赦罪,写一个青年因不明真象与生身母亲结婚,后来逃到荒岛去赎罪,受苦17年,最后当选为罗马教皇。1945年德国投降以后的几年中,托马斯·曼不遗余力地宣扬对战败的德国采取宽大政策,这部小说就是一个例证。

中篇小说《受骗的女人》(1953)写一个年过半百的妇女爱上了一个20多岁的青年。作者通过生理和心理的描写,使这种反常的爱情关系被人理解和接受。

《骗子菲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回忆录第一部分》(1954)是托马斯·曼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以菲利克斯·克鲁尔写回忆录的方式叙述他招摇撞骗的一生:他认为他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世界希望受骗。这部小说又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和艺术家的问题。克鲁尔认为艺术家都是骗子,艺术的本质也不过是美妙的幻想加上胡弄而已。这部作品也是作者的自我嘲讽。托马斯·曼毕生严肃地用他的艺术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而这部小说却用轻松幽默的态度来嘲讽资本主义社会,这表明作者始终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覆亡的记事者,同时也表明他并不认为资产阶级的覆亡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




托马斯·曼还写了许多散文,大体可归成三类:

(1)作家专著,②文艺评论,③自传性文章和政论。第一类结集为《高贵的精神》,第二类收入《新旧集》中,第三类收入《时代和作品》文集中。《高贵的精神》于1945年在瑞典出版,其中论述了莱辛、沙米索、普拉滕、施托母、冯塔纳、弗洛伊德、塞万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席勒等16个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他对俄罗斯文学有特别的爱好和研究,关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论文对研究这两位作家以及他们对托马斯·曼的影响都具有重要价值。《新旧集》收入作者近50年来写的有关文艺的短论、讲稿、书评等78篇文章,《时代和作品》收集了有关他的自传性文章、日记以及重要的政论文章,共88篇,是研究托马斯·曼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文献。

托马斯·曼一生以维护德国18、19世纪的人道主义传统为己任,他把自己看作是歌德以后德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当然代表。在艺术创作上,他继承了古典作家的优良传统,也努力以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他的作品既能为老一代读者所欣赏,也能使激进的年轻一代人感兴趣。

参考书目
    Georg Lukács, Thomas Mann, Berlin,1957.Inge Diersen, Thomas Mann, Episches Werk, Weltanschauung,Leben, Berlin-Weimar,1975.Hans Mayer, Thomas Mann, Frankfurt a.M.,198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46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6
下一篇 2022-11-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