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Guoji Diquan Shengwuquan Jihua
[外文]: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发起和组织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又称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英文缩写IGBP。20世纪80年代以来,威胁着地球可居住性的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地摆在人类面前。为此,1984年国际地学界提出开展广泛合作,进行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研究,以揭开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奥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1984年ICSU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于1988年ICSU第22届大会上正式提出计划大纲。15个国家的19位科学家组成IGBP科学委员会,美国的J.J.麦卡西任主席,负责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常设机构为秘书处,设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计划于1990~2010年实施。
IGBP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描述和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上述基本过程及其变化的影响。研究重点集中在充分反映三个基本过程和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界面上;预测数十年至数百年对生物圈影响最大,对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重大全球变化问题。目前已形成近十个核心项目,包括:过去 15万年来环境演化的研究(PAGES),全球大气化学(IGAC),全球联合大洋通量的研究(IGOFS),水循环的生物学方面(BAHC),全球变化的分析、综合和模拟(GAIM),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海岸带中陆-海相互作用(LOICE)等。其支撑系统有区域研究网络(RRN)和数据与信息系统(DIS)。此外,国际空间年(ISY)担负着为 IGBP获取空间资料的任务。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的人类活动方面(HD/GEC)担负着研究全球变化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影响,它们与IGBP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计划。目前参与此项计划的有ICSU下属有关学术委员会,联合会,近40多个国家的IGBP国家委员会以及联合国所属有关国际科学组织,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世界气象组织(WMO)等。
中国从1983年起参与IGBP的酝酿和讨论,1988年成立了IGBP中国委员会,致力于推进中国IGBP的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