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括(1031~1095)介绍

关于沈括(1031~1095)介绍,第1张

关于沈括(1031~1095)介绍

[拼音]:Shen Kuo

中国北宋著名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中进士,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疏浚汴河水道,次年视察浙江水利。熙宁八年奉命出使辽国,归修《天下州县图》,后知宣、潭、青、延等州。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引军抗击西夏。次年因永乐城陷受贬,安置隋州。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迁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著《梦溪笔谈》、《良方》、《长兴集》等,对天文、地理、数学、医、农等均有研究。

早在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参加编校昭文馆书籍时,他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天文学。通过实践,认识到岁差现象(见岁差和章动)使天象发生变化是自然规律。他以月亮是一个球体,受太阳照射而发光来解释月相的变化;科学地描述了坠落于常州的陨石,判断其成分是铁;注意到行星视运动轨迹像柳叶形,表明行星有往复视运动;还观测天球周日旋转的现象来定极星与天极的距离。在主管司天监期间,致力于整顿机构;强调实测,改制新天文仪器;推举卫朴编制的《奉元历》。熙宁七年制成新浑仪(见浑仪和浑象)和漏壶,写出《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等三篇论文(载《宋史·天文志》),详细记录仪器的形制和他的研究心得。他所制浑仪,开创了简化结构的方向,注意到校正极轴方向和降低望筒照准误差的问题。漏壶采用了燕肃平水壶的当时最新发明;《景表议》中讲述了观象台地址选择及大气能见度问题。他对一年中太阳视运动不均匀问题曾进行了多年观测,不但验证了这一事实,而且发现了由于太阳视运动有快有慢,致使一天的长短不一,“冬至日行速,故百刻有余;夏至日行迟,故不及百刻”。又指出日长的变化是渐进的,决无一天突然变化的道理。他提出计算太阳视运动的“妥法”,但《熙宁晷漏》原著已经失传。他提出《十二气历》,建议废除以十二个或十三个朔望月为一年的传统历法,改以节气为主的阳历。这种历法规则简单,便于指导农事活动。十九世纪英国气象局用作农业气候统计的肖伯纳农历就与《十二气历》十分相似。

沈括晚年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文集,共600余篇,其中三分之一属自然科学。记述了北宋时期各方面的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参考书目
  1. 张家驹著:《沈括》,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8。
  2. ]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梦溪笔谈评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197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13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