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洋介绍

关于太平洋介绍,第1张

关于太平洋介绍

[拼音]:Taiping Yang

[外文]:Pacific Ocean

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部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其间以苏联东北部的杰日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中的大、小代奥米德岛,至美国阿拉斯加西端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王子角一线为界。东部经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在德雷克海峡处,大致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9°55′线与大西洋分界。西部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通印度洋,其分界线大致起自马六甲海峡北口,沿苏门答腊岛西海岸、爪哇岛南海岸,经阿拉弗拉海、托雷斯海峡,再沿澳大利亚东海岸和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 146°51′线至南极大陆。水平轮廓略呈椭圆形。南北宽约159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9900公里,面积17967.9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和地球表面积的 1/3以上。包括边缘海在内平均深度为4000米左右,海水容积7亿多立方公里。最深处在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为世界海洋最深点。

太平洋东部海岸切割较小,岸线与山脉走向平行,缺少半岛、岛屿和海湾、边缘海。西部海岸线曲折,外侧又为一系列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半岛所环抱,形成许多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班达海、珊瑚海等。太平洋岛屿众多,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海域。岛屿总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其中大陆岛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外围,如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中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巽他群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等;火山岛分布较广,如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萨摩亚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科隆群岛等;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热带海域,如全部由珊瑚岛组成的加罗林群岛,大部由珊瑚岛组成的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土阿莫土群岛、汤加群岛等。

海底地形

可划分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与海底山脉、大洋盆地 3个巨型构造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深海沟以及边缘海盆地,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24%,构造上处于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之间的过渡带。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大陆边缘有不同的特征。西部边缘区岛弧与海沟相伴生,构造运动强烈,火山和地震频繁,地势起伏大,岛屿多呈向大洋凸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巽他群岛等。在岛弧的外侧伴生同名海沟,如阿留申海沟(最大水深 7679米)、千岛-堪察加海沟(10 542米)、日本海沟(10554米)、琉球海沟(7507米)和菲律宾海沟(10 497米)等。在岛弧内侧是一系列宽阔的边缘海盆地,亦称弧后盆地,形成太平洋西部的许多边缘海,这里大陆架有的较广,如白令海的北部和东部水深在百米以内,有一些高出水面的岛屿;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50米,海底平坦,沉积物深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及海洋生物资源;南海和爪哇海的大陆架水深小于百米,其南部海底且多溺谷;阿拉弗拉海海底珊瑚礁广泛分布;澳大利亚大陆东北岸外有著名的大堡礁。东部边缘区大陆架极狭窄,呈不连续的条带状,海沟与相当于岛弧的大陆沿岸山脉相伴生,无边缘海盆地,如中美洲的西侧有中亚美利加海沟(6662米),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西侧有秘鲁-智利海沟(8064米)。北美洲西岸的大陆坡多被深海峡谷切断,如芒雷峡谷、白令峡谷等。

大洋中脊的位置偏于太平洋东侧,北起阿留申海盆,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科隆群岛的东西向中脊隆起,向南与南极-印度洋海岭相连,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11%。其北段大部分已潜没于向西运动的北美大陆之下。中南段称东太平洋海丘,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纬41°左右,绵延近1.5万公里,是一条巨大而平缓的海底隆起带,其顶部高出海底约2000~3000米,宽约2000~4000公里,多分布在水深1000~4000米的范围内。东太平洋海丘被一系列大致东西向的断裂带所切割,这些断裂带非常平直,相邻两带之间的距离约 900~2200公里。断裂带东西绵延达2000公里以上,宽约一二百公里,地貌上表现为狭窄的槽沟。

海底山脉和大洋盆地分布于太平洋中部,面积约占太平洋总面积的65%,是大洋底最主要的地形单元。大洋底一般深度为4000~6000米,地形广阔平坦,其上多覆盖有红色软泥,为大洋型地壳,较稳定,被大洋中部纵贯南北的海底山脉所分隔,形成四个巨大的深水海盆。这一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向南延至土阿莫土群岛,长达1万多公里。海底山脉的各段多呈雁行排列,每一列线状排列的岛屿及海底山均呈北西—南东走向。海底山脉与大洋中脊不同。多由无地震活动的海底火山构成,故常称无震海岭。多数海底山是由橄榄岩、玄武岩等构成的死火山,也有少数的活火山,例如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海底山脉,即有几座活火山。少部分海底山是由一些珊瑚岛沉没在大洋深处形成,它们具有比较平坦的顶部,称为海底平顶山。一些高耸的海底山突出海面,成为岛屿,夏威夷群岛就是一些海底山的山峰,其水下部分的高度约5000米,海面以上主峰高达4273米,主要的深水海盆有西北太平洋海盆、东北太平洋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海盆中还有一些起伏和缓的深海丘陵,海盆底部有较厚的深海沉积物覆盖,将起状的基底盖平,地形较平坦,一些海底平顶山和海丘的高度多在 1000米以下。(见彩图)

太平洋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状况是:在深水海盆里一般覆盖有厚层红色粘土,在隆起的高地(海岭、海丘、海台)覆盖着砂质淤泥;南、北两半部的高纬度地区分布着硅藻泥,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以抱球虫软泥为主,一些低纬度地区还有放射虫软泥分布;珊瑚岛附近的浅水区分布着珊瑚砂。这些沉积物覆盖的基底是基性、超基性的安山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等,厚度约5公里。

气候

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是决定太平洋上气候状况的主导因素。此外,亚洲大陆对太平洋西部气候有显著影响,洋流亦是影响因素之一。

太平洋跨有从赤道至极地的多种气候带,其中3/5的洋面处于低纬地带,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性气候占优势。

太平洋的大气环流由纬向分布的两个高气压及三个低气压所控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大洋东部,发展于热带。赤道低压位于上述两高压之间,在西部发展较强烈。阿留申低压的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上空,冬季低深,夏季较弱;南极低压伸展在南极洲附近,全年存在。

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形成了太平洋上稳定的盛行风系。在北太平洋上,温带冬季刮强烈的西风,狂风出现频率达30%,夏季较弱,狂风出现频率为5%;在热带和副热带,东北信风占优势,冬季强烈,夏季较弱。赤道是无风带,吹微风和不稳定风。在南太平洋上,热带和副热带是稳定的东南信风,冬季显著,夏季较弱;温带西风强度超过北太平洋,狂风出现频率达到25~35%;在南极低压控制下,高纬度区主要刮东风。季风出现在太平洋的西部,冬季刮来自亚洲大陆的西北风,寒冷而干燥;夏季刮来自海洋的东南风,温暖而湿润。季风扰乱了信风的环流,对亚洲气候影响巨大。台风是热带风暴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太平洋的中部,以发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台风最为剧烈,多在夏末形成,每年有23~37次,最小半径80公里,最大风力12级以上,对亚洲东部气候有重要影响。

太平洋的气温主要随纬度而变化。赤道附近气温在26~28℃之间,年内变幅小。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至白令海,2月气温为-20℃,8月为6~8℃;至南极大陆沿岸,2月为-10℃,8月为-25℃。由于洋流的影响,大洋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较大。在热带和副热带,东部较西部低4~8℃;在温带,东部又较西部高8~12℃。

太平洋的年降水量变化在50~4000毫米之间。低纬度地区东、西部差异大。东部降水稀少,一般在50~100毫米,最干旱的秘鲁和智利北部沿海带不足50毫米;西部降水充沛,为2000~4000毫米,加罗林群岛部分海域超过4000毫米。在中纬海域,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高纬海域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南极洲的罗斯海少于500毫米。

海洋水文

太平洋规模巨大的环流主要由稳定的盛行风系引起,而地转偏向力、大陆海岸轮廓以及岛屿的分布,也是形成环流的重要因素。

太平洋有两个重要的环流系统,分别位于南、北两半球的热带及副热带。北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环流系统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及秘鲁寒流组成,按反时针方向流动。分布于大洋东部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及秘鲁寒流从水温较低的高纬度流向水温较高的低纬度,对沿途的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黑潮是世界上著名的暖流之一,流量相当于世界各河流总流量的20倍左右,水温高,对西部海域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在两个环流系统之间,有一股从西向东的赤道逆流。此外,在太平洋西北部有亲潮(千岛寒流),北部有阿留申暖流,它们组成一个高纬区水温较低的环流系统,有时称为“寒水环流系统”。在南半球西风带内,受强盛西风的推动,海水自西向东流。由于无大陆阻挡,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大西洋连成一片,海水作环球流动,故称为“西风环流”。在南纬55°以南,盛行的极地东风把水从东部海域吹向西部。

太平洋表层年平均水温为19.37℃,比大西洋高2℃。这主要是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区域最广,以及白令海峡限制了北冰洋的冷水流入所致。由于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表层水温的分布,亦大致与太阳辐射热的分布一致。从南纬20°至北纬20°的赤道两侧,水温为25~29℃。从赤道向北,水温逐渐降低,最冷的2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55°附近,白令海和鄂霍次克海处于冰封状态;最热的8月份0°等温线出现在北纬65°~68°附近。南半球海洋表层水温普遍低于相同纬度北半球表层水温,0℃等温线出现在南纬60°~62°(8月)及66°~67°(2月),南极大陆沿岸分布着冰山。受洋流、入海径流及季风的影响,北纬40°以北,西部海水温度较东部低4~7℃;在南纬40°与北纬40°之间,西部较东部高3~5℃。海水温度在表层以下急剧降低,到1500米以下,常年维持在1~2℃或更低。

海水中含有多种盐类,太平洋表层盐度平均为35‰,变化在32~36.5‰。南半球海水盐度高于北半部,南纬0°~40°及北纬20°附近,海水盐分最多,盐度在35‰以上,其中北半球最高值为 35.5‰,南半球达 36.5‰。从低纬区到高纬区,海水盐度逐渐下降,大洋北端降至31‰以下,南端降至33.5‰。此外,北半球西部由于河流淡水的大量汇入(如长江、黄河),对黄海、东海表层盐度的影响较大。

自然资源

太平洋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及多种固体矿藏。石油与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大陆坡及小洋盆的海底。已发现的油气田大部位于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各边缘海海底及东部大陆架上,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沿海、澳大利亚东南的巴斯海峡、新西兰中部的库克海峡、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海一带及中国沿海。太平洋的含油地层面积估计可达1720万平方公里,其中27%分布于大陆架,34% 分布于大陆坡,39%分布于深海盆地。砂矿中,有多种金属矿床,目前主要开采的是钛铁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磁铁矿等。已大规模开采的有东南亚的砂锡矿、阿拉斯加的砂金矿和砂铂矿、日本的磁铁砂矿及美国西海岸的各种重砂矿。磷灰石砂矿分布于北纬40°~50°之间的大陆架边缘带,最大的磷灰岩堆积于南加利福尼亚附近。在太平洋海底活动构造内,形成环太平洋的内生矿成矿带,其范围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苏联、中国、马来群岛、澳大利亚等地的沿太平洋陆地及近海海底。以铜为主,其次是金、铁、银、铅、锌等。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大洋底部,广泛分布着锰铁结核,其中锰铁含量占38%,此外还含有钴、镍、铜等有价值的金属。锰铁结核矿富集区的面积约1800万平方公里,估计储量17000亿吨,但目前达到开采条件的面积约数十万平方公里。

海洋植物生活于水深 200米以内大洋表层或浅海海底,细菌及动物则遍布于大洋的各层水域。太平洋的动植物集中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域,尤其是大陆架范围内。从边缘至大洋中心,随着深度的增加,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则相应减少。例如,在太平洋近十万种动物中,只有4~5%存在于2000米以下水域,在5000米水域降为800种,6000米处500种,7000米处200种,1万米处仅20余种。种类的多少也与纬度有关,一般是高纬水域种类少,纬度越低,种类越多。但每一种动、植物的分布密度,则是高纬区大于低纬区,在高纬区多优势种类,低纬区优势种类稀少。太平洋的动、植物的种类繁多,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大洋表层,大量繁殖着单细胞的浮游藻类和各种各样的浮游动物。近海的海底植物,在温带有鹿角藻类和昆布科藻类(主要是海带),在热带有褐藻、绿藻及多种细藻,海岸带分布有红树林。众多的水藻为近海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繁殖有多种软体动物、软体虫类、甲壳类和棘皮动物,以及珊瑚虫等,并出产大量的鱼蟹。在岛屿和滨海一带是海鸟的栖息场所。大洋中部有不少兽类,如鲸鱼、海豹、海豚、海熊、海狗、海獭等。

太平洋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大洋中居首位,捕获量约占世界总捕获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渔场分布在太平洋西北部、东南部等渔区。西北部渔区包括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一部分,其中大陆架面积 219万平方公里。这些海区受黑潮暖流和亲潮寒流的影响,加上众多大陆江河把大量有机物冲刷入海,滋养浮游生物,鱼类汇集。主要捕捞鱼类有明太鱼、鲑、鳟、鲱、鳕、黄鱼、金q鱼等。东南部渔区包括秘鲁、智利沿海,大陆架面积狭窄,但该海域有强盛的秘鲁寒流流经,并在盛行东南风影响下,沿岸表层水流偏离海岸,中层冷水上泛,把大量无机盐类带上水面,为浮游生物和鱼类提供丰富饵料,繁殖了大量冷水性鱼类,其中鳀鱼是主要捕捞对象。此外,太平洋中西部、东北部、中东部、西南部等渔区,也均有渔场分布。

交通运输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条联系亚洲、 大洋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太平洋在世界海运中的地位仅次于大西洋,拥有世界海港总数的1/6、货运周转量的 3/10和货物吞吐量的 1/4。海运的大宗货物是石油、矿石以及谷物等。主要海运航线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 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纵贯太平洋的 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便加上一天。太平洋沿岸港口众多,亚洲主要有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釜山、大连、天津、上海、广州、香港、海防、新加坡、雅加达、东京、横滨、神户、大阪等,大洋洲有悉尼、惠灵顿等;南、北美洲有温哥华、西雅图、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巴拿马城、瓜亚基尔等。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是许多海、空航线的中继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关岛、西萨摩亚群岛、斐济群岛等。

太平洋的海底电缆从1902年起开始敷设,现已有从加拿大的温哥华岛至澳大利亚的悉尼,从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从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以及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的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迅卫星进行联系。

参考文章

  • 太平洋完整的洋流系统是怎样分布的?地理知识
  • 太平洋三大群岛按成因可分几类?地理知识
  • 太平洋潜鸟的简介、相关条目鸟类知识
  • 夏威夷群岛为什么被称为“太平洋上的十字路口”?地理知识
  • 太平洋伊拉鹟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知识
  • 太平洋潜鸟的外形、分布、习性、图谱及别名鸟类知识
  • 你知道斐济是太平洋上的“甜岛”吗?地理知识
  • 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如何?地理知识
  • 太平洋纵纹蚁鹩的名称类别、保护现状、地理分布鸟类知识
  • 太平洋岛屿的经济支柱是哪些部门?地理知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6917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