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固结和次时间效应介绍

关于固结和次时间效应介绍,第1张

关于固结和次时间效应介绍

[拼音]:gujie he cishijian xiaoying

[外文]:consolidation and secondary time effects

饱和土在载重作用下,变形一般有两种时间效应。一是孔隙中的水逐渐逸出,导致土孔隙体积缩小,这一过程称为固结;二是土骨架随时间缓慢变形,这一时间效应称为次时间效应。最初人们认为土体的变形、地基的沉陷主要是由固结这一时间效应引起的,而次时间效应则是次要的,因此,人们称前者为主固结,而把后者称为次固结。

固结理论

奥地利学者K.泰尔扎吉(又译太沙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单元固结理论,或称主固结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1)土体是均质和完全饱和的;

(2)土的渗透系数不变;

(3)土颗粒和水均为不可压缩体;

(4)外载重是瞬时加到土体上的,并在固结过程中保持恒定;

(5)土体的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6)在外力作用下,土体中只引起上下方向的渗流与压缩;

(7)土中渗流服从达西渗流定律;

(8)土体变形完全是由孔隙水排出和超静水压力消散引起的;

(9)土骨架的变形没有时间效应。根据上述假定,他导出单向渗透固结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式中u为孔隙水压力;K为土的渗透系数;e1为土层固结前的初始孔隙比;γw为水的容重;av为土层的压缩系数;Cv为固结系数。根据上式,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当已知土层中任一点在某一时刻的孔隙水压力值u后,就可算出该点的孔隙比的变化,从而可确定土层总厚度的变化,即预测土层的变形随时间的增长过程。

泰尔扎吉的理论主要是以孔隙水压力消散为依据的,而没有考虑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因此,与实际有出入。实践表明,对粘土层,特别是软土和淤泥层,由次时间效应引起的沉陷量在总沉陷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许多学者,如美国的D.W.泰勒(1940)、M.A.毕奥(1956),中国的陈宗基(1953~1957)、英国的R.E.吉勃逊(1961)等在这方面通过研究,改进了泰尔扎吉的固结理论。

次时间效应

陈宗基最先考虑了土骨架蠕变引起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他早年通过系统的粘土流变试验,发现土的次时间效应,并建立了三向固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次时间效应是由下面两个原因引起的:

(1)偏应力(或剪应力)引起土骨架的粘滞剪切流动;

(2)球应力产生体积蠕变的延滞作用是由于土骨架本身的粘d性性质引起的,同时也是由于孔隙水挤出的延滞作用产生的。对于沉陷初期,这一理论和泰尔扎吉理论比较接近,但对于长期沉陷,两者差异较大,陈的理论比较符合实际。特别是对于淤泥、软土层更是如此。

参考书目
  1. K.太沙基著,徐志英译:《理论土力学》,地质出版社,1960。(K.Terzaghi,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43.)
  2. 黄文熙主编:《土的工程性质》,水利电力出版社,北京,198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02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7
下一篇 2022-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