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ngliu
[外文]:runoff
降水经过陆地各种因素作用以后能够流出的部分。径流流经坡地、河槽,最后流出流域。对形成径流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为降水、蒸发与下渗。
降水以各种形态降落到地面的水的总称,其中主要的是降雨与降雪。降雨形成径流的过程比较复杂(见产流)。降雪则常先在地面积聚,待融化后再产流。
降水与径流常用深度表示,称为降水深或径流深,以毫米计。一毫米水深代表平均铺在流域面上一毫米的降水或径流的水量。
蒸发水或冰雪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陆地上的蒸发现象比较复杂,主要由水面蒸发与土壤蒸发两部分所组成。湖泊水库等水面的蒸发主要由水体的热力条件决定,因吸热而使水分蒸发。土壤蒸发则还与土壤的干湿程度有关。植物因生理需要而蒸发水分的现象称为散发。蒸发与散发合称蒸散发。地下水也有蒸发,特别当林木茂盛,表土干燥时,地下水的蒸散发量很可观。蒸发亦用深度表示,以毫米计。蒸散发对径流形成有重要作用。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的90%以上用于蒸散发,湿润地区也在40%以上。蒸散发决定了降水开始时的土壤湿度。在干燥的土壤上很难产生径流,而在湿透的土壤上则全部降雨都产流,易于发生洪水。
下渗水分通过土壤空隙向下运动的现象。当土壤很干燥时,土壤颗粒能将水分子吸附在自己周围,形成薄膜,称为薄膜水。分子吸力很大,产生的下渗很快。薄膜水满足以后,土隙空间可产生表面张力,以毛管形式使水分下渗,形成毛管水。毛管力比分子吸力要小得多。毛管水满足以后,土间空隙将产生自由水,即受重力作用能以下渗的水。这时的下渗最慢,而且稳定,称为稳定下渗。当自由水已经排完而毛管水仍饱满时的土壤湿度称为田间持水量,即在自然状态可含蓄的最大水量。
干燥而粗粒的土壤下渗率可达数百毫米每小时,湿透密实的土壤则只有几个毫米每小时。在降雨过程中下渗率随时间而变,由大到小。描述这个过程的曲线常称为下渗曲线。
径流的分类径流按水源划分为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三种。
(1)地面径流:在地面产生并在地面流动的径流。其中在坡面上流动的称为坡面漫流,在河道中流动的称为河川径流。
(2)地下径流:水下渗到地下含水层以后通过地下水流动流入河川的径流。
(3)壤中流:在土壤中流动的径流,也称表层流。表层土常含腐植质,比较疏松,下层风化土则比较密实,更下层的基岩往往更为密实。下渗水分较容易通过上土层,较难通过下土层,因此就在这两个土层的界面上流动,形成壤中流。
参考文章
- 径流Runoff地球科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