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aozi Daodejing Zhu
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为历史上著名的《老子》注之一。《老子》分“道”、“德”两篇,道教徒称之为“道德经”,是魏晋玄学理论所凭借的基本思想资料,其中自然无为、有生于无、反本守母等思想是玄学家们最感兴趣和经常讨论的问题,因此后人称玄学为“祖述老庄”。魏正始年间(240~249),玄论始盛,当时名士如何晏、王弼、钟会、夏侯玄等,都注重研究老子之学。相传何晏曾注《老子》,后因见王弼所注“精奇”,而己意“多所短”,于是不再作注,而改写为《道》、《德》二论。唐代陆德明《老子道德经音义》说:自河上公《老子章句》以后,“谈论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辅嗣妙得虚无之旨”。因此,魏晋时期玄学家所注《老子道德经》虽多,而流传至今只有王弼注本最为完整。
王弼在注中着重发挥了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崇本以举其末、“守母以存其子”、“静必为躁君”、“以寡统众”、“因物之性”等思想,对《老子》思想多有发展和改造。它是研究王弼思想,了解魏晋玄学思潮,特别是玄学初起时与老子思想关系的重要著作。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现存最早版本相传为明华亭张之象刻本,但今流传的清浙江书局翻刻本,实际上已据清武英殿刻本作了部分校订,非张之象原本。明刻《道藏》中的《道德真经注》较接近张之象原本,但讹误很多。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楼宇烈著的《王弼集校释》,其中所收《老子道德经注》对王弼注文作了详细校勘,便于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