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都城是什么?

明都城是什么?,第1张

明都城是什么?

[拼音]:Ming ducheng

明代都城先后有京都南京北京开封、中都凤阳、京都北京几处。世宗时还曾以其父兴献王封地湖广安陆府为兴都。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二十四年在此称吴王,建百司官署。二十六年八月,拓应天府城,命刘基等在旧城东钟山之阳建吴王新宫。吴元年(1367)九月竣工。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自南台旧内迁入新宫。同年三月,明军占领汴梁(今河南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八月,诏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府为北京。二年九月,朱元璋又以故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建造一如京师之制。中都的设置受到大臣的反对,加上役银劳费,遂于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后开封罢称北京,南京改称京师,正式成为首都。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改京师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

京都南京

南京城的修建历时达二十一年,洪武十九年始告完工。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和防卫的需要,南京城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形。城周号称九十六里,实测约六十七里。城垣高度一般为十四至二十一米,基宽十四米,顶宽四至九米,以石为基,上砌特制的大砖,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开有十三个城门,以聚宝门最为宏伟,城墙内有藏兵洞二十三个,可供三千士兵驻守,二十二年又在都城外围建外郭城,号称长一百八十里,实际为一百二十里,大部依天然地形以土垒成,约四十里以砖砌成,开十八门。外郭城墙已于早年被毁,都城城墙则保留至1949年以后。皇城位于城东,平面呈方形。内有宫城,即紫禁城。皇城以南北中轴线为主干,自洪武门至承天门筑有大街,东侧为礼、户、吏、兵、工五部,西侧为五军都督府。宫城内依中轴线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是皇帝举行大典、处理朝政及居住的场所。




城中心建有钟楼、鼓楼。在鸡笼山和聚宝山分别设有观象台。鼓楼东南的国子监是当时全国最高学府,最盛时有贡生九千人,并有日本、高丽、琉球、暹罗等国留学生。迁都后称“南监”,也有贡生四五千人。玄武湖是存放明代全部黄册(见黄册制度)之处,湖心岛上建有库房,防守严密。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周围地区经济发达,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商业区主要在秦淮河两岸,经营粮食、竹木、薪炭、六畜、桐油、苎麻、茶叶、纸张等以及各种消费品,商贾云集,百货充盈。手工业以丝织、印刷、造船著称。织造业除官营外,还有大量民间机户和机匠,产品繁多,行销全国,并有颜料、印染等配套行业。秦淮河入长江口建有龙江宝船所,可以制造用于航海的大船,郑和航海即以此为基地(见郑和下西洋)。不少外国使臣、商人到南京出使或贸易,浡尼国王那惹加在访问南京时病逝,即葬于此地,陵墓至今尚存。

永乐迁都后,南京成为“留都”,仍设有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政府机构,但大多是安置年老、失宠、贬斥官僚的闲职,并无实权。崇桢十七年(1644),清兵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次年,清军攻占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取消南京称号,但民间一直沿称未改。

北京开封和中都凤阳

开封于洪武元年定为北京,由于宋金的城墙已在元初拆毁,因而重筑内外城墙。内城依宋金内城故址,仅向西移过里许,砖砌,开五门,四周环以城壕。外城仅以土筑。由于漕运困难及周围地区民生凋敝,洪武十一年罢称北京,仍为开封府。

中都凤阳建于洪武二年。所在地原为濠州,吴元年升为临濠府,洪武六年改称中立府,七年又改凤阳府。中都旧城完全按规划新建。平面呈长方形,城周六十一里,开九门、十八水关。城内有禁苑、皇城两道城墙。皇城建筑全仿南京,但规模更宏大,并同样建有中央政府机构的衙署。八年四月罢中都役作,但部分工程仍继续进行,多数已建成,后因长期闲置,宫殿、衙署陆续拆除或倾颓,又经多次战火,建筑已全部被毁,仅剩遗址。

京都北京

洪武元年,明军攻下元大都,改其名为北平府。三年,以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由于城北部已大部空旷,九年,在原北墙之南五里处另筑城墙。十七年又将原南墙南移二里。朱棣夺取帝位后,由于北元仍对明朝构成威胁,遂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并积极筹备迁都。四年,开始营建北京,十八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于此。

明京都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二十五点四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宫城在内城中央,又名紫禁城,基本沿用元大内旧址,四周有护城河,即筒子河。宫城以午门──玄武门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前三殿:奉天殿(后改皇极殿)、华盖殿(后改中极殿)、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后三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前者主要用于举行大典和重要朝会,后者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生活的场所。次要建筑配置在两侧,严格对称。宫城后以人工堆成万岁山(今景山),意在镇压前朝的“风水”,故又名镇山。宫城前方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宫城外筑皇城,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向南至大明门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东侧设礼、户、吏、兵、工五部等中央机构,西侧设五军都督府等衙署。大明门向南至大城的正阳门之间是商业中心,颇为繁华。还在南郊建筑了规模巨大的天坛和山川坛(后改名先农坛),又在东、西、北郊建日坛、月坛和地坛。皇城原是土墙,后逐步用砖包砌。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加强北京防卫,筑了包围南郊的外罗城,即所谓北京外城。七门名称也沿用至今。原计划四面均筑外罗城,因财力不济,仅南面筑成。

自洪武初至永乐中,先后从山西、山东等地向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移民数十万,并徙南方富民充实京师,因而北京地区的人口大增,耕地扩大,农业有所发展。营建宫室过程中从全国征调的大批工匠后多附籍大兴、宛平二县,又使北京的手工业得到全面发展。为适应北京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需要,各种奢侈品、工艺品、文化用品的制造和输入也大量增加。但是北京地区的粮食不能自给,加上统治者的巨额消耗和军事需要,每年都需由南方输入大批粮食,困难很大。同时,由于北京处于明朝版图的北部,距离塞外蒙古统治区和后期勃兴的后金(清)政权很近。在军事力量衰退、政治腐败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北方入侵的威胁,明中期和后期更多次出现蒙古军、后金军兵临城下的局面。




崇桢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四月二十撤出,五月清军入北京。九月,清世祖福临自沈阳迁都北京。清朝沿袭明朝的都城、宫殿建制,只作了局部的整修改建,增建的也很少,多数建筑连名称也未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751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