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理工科,却不知,理学和工科是两个不一样的大类。那么,理科和工科具体有哪些不同?理科类和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去向是什么?
一、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基础科学,其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培养目标是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理科是中国科学的生命。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大学本科生教育阶段打好基础是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二、什么是工学
工学包含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典型学科有土木建筑、公路桥梁、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与信息、热能核能、材料、仪器仪表、环境工程、化工与制药、航空航天等。
培养目标是在相关生产和技术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概括来说:
理学研究的是科学,工学研究的是技术;理学注重于理论研究,工学注重实际应用;理学培养的是科学家,工学造就的是工程师;理学领域出科学院士,工学领域出工程院士。对此,同学们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性格特点,很好地加以区分和选择。理科、工科之间的区别,决定了将二者混为一谈的认识是不科学的。
各求学阶段中的区别
理学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工学偏重实际运用,强调工艺实践过程。下面对二者之间各个阶段粗略对比一下:
1、高中阶段
目前不少省市还是实行文理分科制度,高中一年级时就会让学生自行决定选择读文科还是理科,一般是来说选择文科的女生比例较大。那些选择理科的同学,将来读理工科专业的几率较大。不过现在不少专业都文理兼收。
2、大学阶段
理科主要的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在动手和实践方面比较欠缺。学生一般比较沉稳点,有点学者风度。特别在一些文理占主导地位的院校。
工科主要的是技术实践应用。学生具备相当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但是学生一般也有个性,比较难管理。
3、考研究生
考研究生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工科的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数学考试,而理科的则不参加。
注: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的不一定都是工科,一般工科都是考试数学一和数学二,数学三和数学四一般是管理类的考。但是工科的就一定要考数学。
4、研究生和博士期间
研究生是以高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为主,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相对理科的就比较辛苦了。
5、工作
就现在的就业形势,总的来说工科就业要好于理科,工科的学生大量进入企业去拿较高的年薪,而理科的学生重要是教师,管理,和公务员。当然公务员考生是不分理工科的。
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单纯地将工程技术的发展与理科研究割裂开来,其实是忽视了理科研究成果对工程技术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
事实上,理科研究的每一突破,都会对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著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北京科协的一次报告中把基础学科、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生动的比喻为水、鱼和鱼市场。一个国家没有基础学科,就没有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就如没有水,就没有鱼和鱼市场一样。
误区解读:理科不等于纯粹理论
有的人将理科与纯粹理论混为一谈,据此贬低理科的作用和影响。
事实上,理科的研究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或为应用打基础);三是应用研究,纯粹理论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很多人看来数学似乎是纯理论学科,一提起数学,就联想到陈景润所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这仅仅是数学研究很小的一个方面。
以北京大学的数学科学学院为例,该学院设立了五个系: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系、金融数学系。学生在学习2年后,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上述5个系的方向学习。因此有很强的适应性,本科毕业后可在数学的各个领域、有关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金融保险业等)及高科技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到实际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或管理工作。
适合“理”or“工”由本人特点决定
理科和工科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是都非常重要。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却更要求精益求精。
选择大学时应注意兼顾其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如此说来,理科和工科其实没有首选和非首选之分,关键在于本人的性格及思维特点,更适合选择哪一科。
例如,你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强,遇事爱问“为什么”,不急于在本科毕业后就去赚钱,而是继续在国内或国外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 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家、教授,那么你可考虑选择理科。
另外,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理科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也是很有利的,毕业后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
如果考生数理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强,喜欢工程设计,有志于成为一名工程师,技术专家,在土木、建筑、水利、机械等硬件建设的领域驰骋,本科阶段就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那么你可以考虑选择工科。
三、理科类、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去向
1、理学类专业毕业去向
(1)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适于在科学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生产部门、管理部门从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教学工作。
(2)物理学类毕业生可以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科研部门、学校、工矿企业中从事基础或应用研究及教学工作。也可以从事与物理有关的技术开发工作。
(3)化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有所区别。主要到研究单位、学校以及生产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的技术开发工作。
(4)生物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可在教学、科研部门,也可在农、林、渔、牧、副、医、药以及有关的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其他与生物学有关的技术工作。
(5)天文学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中国科学院所属天文台、站、学校天文系及其他各类学校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以及到与物理有关的部门工作。
(6)地质学类专业毕业生适宜在地质、地震、冶金、石油、煤炭、建材、化工、水电、城建、核能、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工业建设等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从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学和生产实际工作。
(7)地理科学类毕业生适宜在地理、遥感、环保、国土、综考、水利、道路、港口、地质、地震、城建、规划、测绘等有关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和生产部门从事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教学和技术工作。
(8)地球物理学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在地球物理研究、地质系统各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也适应于地质、石油、煤炭等部门有关能源、资源探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9)大气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可到气象、环保、海洋、农、林、水利、交通、航天、通信等有关的研究单位、学校和生产实际部门工作。
(10)海洋科学类专业毕业生适宜在与海洋科学有关的研究、技术部门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
(11)力学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宜从事力学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及其他力学方面的实际工作。
(12)电子信息科学类的毕业生适合到邮电、电子等单位从事技术开发和业务经营,也可到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工学类专业毕业去向
(1)地矿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地质部门、有关矿业部门和工程建设部门的企业、研究院、设计院从事研究、设计和生产管理工作,也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
(2)材料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冶金、化工等部门的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单位工作,也可以到其他工业、交通和国防等部门从事有关各类材料使用中的科学技术及开发工作。
(3)机械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服务于机械行业的研究、设计、制造工作,以及在其各行各业的机械设计、制造、使用部门工作。
(4)仪器仪表专业的毕业生,除服务于仪器仪表的研究、设计、制造部门外,还广泛地服务于各行各业的科研、生产部门,从事有关仪器仪表的使用、维修和改进等工作。
(5)电气信息工程类的毕业生适合到电力、机电、铁道等部门从事科研、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工作,也可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
(6)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适合到电子行业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制造、电子元件和器件及原材料的开发研制、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到其他部门的相关单位工作。
(7)通信工程类毕业生适合到邮电部所属各邮电管理局及公司从事科研、技术开发、经营及管理工作,也可到军队、铁路、电力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毕业生适合到各系统或行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软件开发、经营和维护,也可到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工作。
(9)土建类毕业生适合到建筑部门或铁道、交通、工矿、国防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建筑设计院、规划局等部门从事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和经营等工作。
(10)水利类毕业生适宜去向是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建设部门从事研究、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建筑、铁路、交通等部门从事相应的工作。
(11)测绘类毕业生适宜到专业测绘部门和工农业规划、城市规划、国防建设以及地质、气象、交通、环保、地震等部门从事测绘工作。
(12)环境与安全类毕业生适合到环保技术开发公司从事研究、管理及环保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制造等工作。
(13)化工与制药类毕业生适宜到化学、制药工业的生产、设计、科研等部门从事化学和制药工程、工艺及产品的制造、开发和设计等工作。
(14)轻工、纺织食品类的毕业生适宜到轻工业、编织和食品工业部门从事科研、工程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到服装设计部门工作。
(15)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毕业生适宜到铁路、公路、水运等单位从事各类运输及其设备设施物研究、设计、生产及管理工作。
(16)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适宜到农牧渔业部门、农机站及乡镇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及现代化农业中各种工程措施的开发设计、利用、管理等工作。
(17)森林工程类专业毕业生适宜到林业部门的企业、研究所和设计院从事森林采运工程设计、木材生产技术、自然保护区调查规划、林业机械制造等工作。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方法论,相关问题交流,请在评论区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